2015-06-24

以正向心理學觀點探討桃園明聖經之影響--- 從主觀幸福感談起

                                                                                   關公文化雲端大學   
壹﹑前言
每個人的心理特質和歷程並不是天生就是正向的或是負向的;但相反的,無論是心理特質的提升或破壞幸福感,都取決於他們操作的背景脈絡之中(McNulty & Fincham, 2012)
我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説明箇中的道理,便能體會上述所言,現在大家思考一個受虐婦女的關係發展,持有正向思維之受虐婦,會將受虐歸因於他們伴侶的負向行為是環境造成的,而不是他的個人特質﹔以及會隨時想起彼此關係之間的正向經驗,而忘記了更多的負向經驗。他們操作的背景脈絡之中,是心理的提升而不是破壞幸福感。
正向思維帶來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讓我憶起賽利格曼(Seligman)1998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便積極推動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發展已達十七年,這期間學者專家陸陸續續對其定義,有了明確規範,諸如廣義的正向心理學指的是愉快的人生(pleasurable life)、美好的人生(good life)、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 life);而狹義的正向心理學則是包含各種正面情緒、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希望感(hope)、感恩(gratitude)、寬恕(forgive)、復原力(resilience)等等。
西方對於正向思維之發展是這樣一、二十年的事,可是,對於中國具有明心鑑性之〈桃園明聖經〉,早在清嘉慶2 5(1820)由長秋山人撰序,咸豐乙卯(1885)崔秉銑刊刻,光緒12(1886)出版。內文略舉一二:
大帝日:「吾曾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心者萬事之根本,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精氣神)(佛法僧)三寶,皆從心上生來(經驗第六)
但願人人從此驕言淺言作去,一一果自信於心中,然後探元妙之理,入上聖之班。(經驗第六)
    最後,言歸正傳,在正向心理學研究的操弄當中,幸福感與否是因為環境不同而產生?這答案是肯定的。多數人如此,因為與其整天怨聲載道不如改變,環境改變了,生活滿意度必定提升。誠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一個人的心若改變,態度會跟著變﹔態度若變,習慣會跟著變;習慣若變,個性會跟著變;個性若變,人生就會轉變。本篇論文的目的是藉由正向心理學研究的操弄理論,冀望每天誦讀桃園明聖經或許與提升個人心理特質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貳、幸福感之意涵與理論
一、幸福感之意涵
首先,談各種正面情緒,大致上包含愉悅或理想情境的反應,舉凡興趣、滿足感到愛和歡樂。關於情緒的一般理論通常建立在較引人注目的負面情緒上來當作原型,許多理論的核心理念都是在連結每個情緒和「具體行為傾向」。例如:恐懼會產生逃跑、憤怒攻擊、厭惡驅逐等動機和生理準備,這些行為傾向被認為是進化而來,因為他們幫助我們的祖先渡過生死關頭。
正向情緒的人往往會體驗到更少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相關的慢性健康狀況,更成功地抵禦疾病更長壽。我們相信這些發現,正面情緒的能力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壓力及束縛。負向情緒會帶來生理上的改變,在短時間內,是有好處的,不過,就長期來說,對健康是不利的,而且,正確的調適壓力是對健康有利的,我們更發現正面積極的情緒,可以幫助調適、中和身體上因壓力帶來的強大反應。
其次,談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Wilson(1967)指出主觀幸福感就是快樂。一般而言,心理學家常使用的「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快樂」、「生活滿意度」等詞語,所涵蓋的意義是從個體正負面情感、主觀認知層次以及身心健全等方面來衡量整個人的幸福感狀況。再者,Veenhoven(1994)強調幸福感是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反映在個人對其生活的喜歡程度,透過正負情緒消長的情形分析以了解幸福感的高低。幸福感亦即個體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受。簡而言之,主觀幸福感就是個體感到生活滿意、正向情緒的心理感受。
二、幸福感理論
幸福感理論包含需求滿足理論、人格特質理論與判斷理論。首先,心理學家Maslow(1999)提出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指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五項,並認為幸福程度來自於個人需求的滿足感,換言之,當個體的需求獲得滿足,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本觀點包含目標理論、活動理論、苦樂交雜理論,簡述如后:() 目標理論:幸福是目標和願望的完滿達成(Holahan, 1988)。設定目標後,努力追求,一旦目標達成,幸福感就不遠了。() 活動理論: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活動(activity),沒有活動就沒有快樂,每一個活動皆完成於快樂之中。() 苦樂交雜理論:此理論認為快樂和痛苦來自同一根源、相伴而生,有痛苦才會有快樂,因此,無所匱乏者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再者,人格特質理論係指個人之所以容易感覺到幸福是因為個人特質影響所致。誠如幸福感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意指幸福感是人格特質所造成,其產生原因可能有二:一為先天遺傳因素,即個人擁有一個容易誘發愉悅快樂的生理機制;二為後天學習的結果(Veenhone, 1994)
最後,判斷理論主張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與自己過去生活經驗、價值觀或是與他人的生活狀態、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標比較後所產生的結果(Rim, 1993),包含三項基本假設:(1)幸福感是來自比較後所得到的結果;(2)比較的標準會隨情境而改變;(3)比較的參照標準是由自己所選取建構。
參、桃園明聖經之影響
桃園明聖經內文中,如蘊藏正向心理學之思維,其影響力何止中國,更能融入西方國家,能如經典人人誦讀,心理特質提升,是有其可能性。現將桃園明聖經思維與正向心理學主要理論幸福感兩者對照,便能知曉,它不只是古典聖經,與二十一世紀顯學正向心理學也有相關,其影響力,將歷久不衰。
一、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就是愉悅或理想情境的反應,舉凡滿足感到愛和歡樂。而桃園明聖經內文中是否也有提及正向情緒概念?容我列舉說明:著忠良,竭力匡衡,孝順無改。廉潔不亂心田,節義臨危不敗(節訓第五);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使惱怒常使歡,暖衣飽食毋饑寒(節訓第五);廉生畏,潔生嚴。細檢點,避疑嫌(節訓第五);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容更清潔(節訓第五);減燭張遼謀,破壁雲長義(原始第二)。
第一句強調彰顯忠貞賢良之美德,竭心盡力,端正社會風氣;第二句是描述為人子女首先要孝順父母,以及不使父母生氣,常讓他們安適歡樂;第三句則是說為人清白廉儉,受人之物能戒慎恐懼,不貪求茍得;第四句的意思是人的節操好比翠竹,又好比月亮,其光明磊落,像高懸的月亮照耀四方,既皎潔又明亮;第五句故事情境是帝君因與兄弟失散,為保護皇叔家眷以及帶著嫂嫂轉進,在幾無立足之地,不得不投靠曹操麾下。在往許昌途中,夜宿館驛,與嫂嫂共處一室,張遼等人故意減少蠟燭用量,以破壞帝君名節。最後,帝君用大刀破開牆壁,浩然正氣,天地昭然。有了這些顯而易見的例子,桃園明聖經孕育而生的正向情緒,營造正確的調適壓力功能是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二、幸福感理論
幸福感理論包含需求滿足理論、活動理論、人格特質理論與判斷理論。首先,需求滿足理論而言,桃園明聖經內文中也有蘊藏該理論?列舉如后:護國百折不改,助爾加爵策勳。富貴永昌奕世,眉壽永無災侵關聖帝君降筆真經);如有焚香諷誦者,轉禍為祥顯聖靈(原始第二);古今好事多磨,毋勉強茍求捷徑(力學第三)。筆者稍微將第一句主要意思:若是保疆為國,忠貞不二、不屈不撓的人,聖帝助他,世世昌盛,長壽安康,永無災禍,這完全符合目標理論之觀點;而第二句則是如有人遭遇變故,而能虔誠焚香禱告(它為一種活動),除了自助,還有可能人助、天助,必能轉移災禍,變為吉祥,如此與活動理論不謀而合。第三句簡單的說是從古至今,想成就好事,大多是要靠按部就班,並經過一番磨練而來,也是與苦樂交雜理論相似。基於上述,驗證了桃園明聖經內文中,存有需求層次理論之目標、活動、苦樂交雜等觀點,誦讀它,個體存在幸福感,是有可能之一。
其次,探討桃園明聖經內文中是否也有蘊藏人格理論之觀點?列舉如后:為人忠孝感天地,豈在持齋佛顯靈,飲食衣服休華美,隨著隨餐莫厭憎(原始第二);人能遵行,繫玉腰金,官居千載(道貌第四)。筆者還是要將第一句話的意涵做一下說明:為人若能奉行忠孝之道,自可感動天地,而不是只依吃齋唸佛,以祈求仙佛顯靈保佑?再者,三餐飲食、日常衣著,不可奢華美麗,吃的、穿的應該隨緣,切莫厭棄憎惡。此句話開宗明義就對正確的人格特質,定下舉足輕重得地位。第二句話則是人若能遵奉實踐「忠、孝、廉、節」等事,則賜其榮華富貴、世代厚祿,名垂千古。若無法先天遺傳因素以誘發愉悅快樂感,至少得有後天學習的動機,那麼,誦讀明聖經,個體存在幸福感,是有可能之二。
最後,所謂判斷理論是主張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與自己過去生活經驗、價值觀或是與他人的生活狀態、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標比較後所產生的結果。可是,桃園明聖經內文中有判斷理論之觀點?如勿謂善小而不作,勿謂惡小而可行;天網恢恢分曲直,神靈赫赫定虧盈。(原始第二)這句話與個人生活狀態比較後所產生的結果,如是正面的後果,個體存在幸福感,是有可能之三。那麼,這句話的大意是不要認為小善事沒有什麼補益而不肯做,或認為小惡事沒有什麼傷害,就可以做,此為很重要的澄清價值概念。緊接著,要知道,天網至大,無所不包,對於是非、正邪可是分辨得清清楚楚。而神明威靈,光明顯赫,對於善惡、禍福更是判定得明明白白。
由上可知,桃園明聖經內文中與幸福感理論主要觀點,意涵極為相近。幸福感就是個體感到生活滿意與正向情緒的心理感受。因此,長期誦讀桃園明聖經,對於個體情緒穩定有加持之效果,而生活滿意度也會持續遞增。
肆、實務上之做法
筆者除了長期專研正向心理學外,每日至少誦讀桃園明聖經一次,對於個人正向情緒之影響有增無減,心存希望繫於未來。現就誦讀桃園明聖經之經驗分述於后,並從感受與身體力行等二方面,一一說明。
一、誦讀後之感受
屢屢從告文式誦讀起「……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期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語畢,雙目炯炯有神,精神為之一振,恭敬之心,油然而生。屢次憶起,為何如此,探究主因想必是正向情緒之故,難怪誦讀後,壓力總能化於無形、心情愉悅,做事效率提升,好運連連。
二、身體力行                                                                                         
    我以「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及「正直光明不屈,死生順逆當分」為處事座右銘。生活中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應對不周全、不平等的事,如此正向之人格特質,常讓我覺得很幸福。誠如相關研究發現,外向性人格特質者,擁有較高的幸福感;換言之,外向性人格特質越高,則幸福感越佳(Headey & Wearing, 1989)
    有了感受與身體力行,最能體會桃園明聖經與幸福感、正向心理息息相關,驗證了彼此關係,以作為實踐它之最高宗旨。
伍、結語
從生活事件的角度來詮釋幸福感之形成,以正向事件與負向事件出現比例的多寡,來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否會發生,需求層次理論即是強調幸福來自生活事件對個人需求的滿足。此種由下而上的思考模式,所強調是某一事件被滿足後,對個體幸福感產生的影響,也為個體在經歷某一事件之幸福感的增減情形,提出最佳的解釋。主張由上而下理論之學者Veenhoven (1994)由個體特質的觀點來解釋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對某些人之所以特別容易感到幸福提出解釋,認為此乃因個人特質因素所造成,而人格特質理論即是屬於一種由上而下的思考模式(李素菁,2002)。最後,以「為此述告周宰人等,一心體此,以心印心。心在人中,日在天上,欽哉勿忽。」作為結語。
參考文獻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22(4), 327-349.
Holahan,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
     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Maslow, A. H. (1999).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cNulty, J. K., & Fincham, F. D. (2012). Beyond Positive Psychology? Toward a
 Contextual View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01–110.
Rim, Y. (1993). Valu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Seligman, M.E.P. (1998).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Pocket Books (Simon and
 Schuster).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2), 101-160.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4),

     294-306.

活動企劃案

2014關聖帝君誕辰暨義德之音慶典活動企劃

壹、 依據為祝賀關聖帝君誕辰(農曆0624-國曆0720),普天同慶、聖恩濟世。
貳、 目標:
一、  發揚關公忠義精神(義德之音)人道復興、正義再現為主軸
二、  大陸山西運城解州關公祖廟神尊來台弘道宣揚忠義精神。
三、  實現「忠義聖恩濟世顯應、威天會齊共創聖會」之理想。
四、  推廣關公文化人文藝術教育,重振國人忠孝節義的觀念。
參、  指導單位文化部內政部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肆、  活動時間20140720(農曆甲午年0624)
伍、  參與對象:台灣關聖帝君同道宮廟、所有善男善女、信眾。
陸、   活動項目內容
一、   聖會與開光大典
(一)  聖會科儀
  恭迎運城祖廟關聖帝君神尊開香大典:由兩岸長官、道長、賢達擔任主祭迎駕開香大典及科儀古禮宣化。

(二)  開光大典
關聖帝君、孔明開光儀式科儀:由台灣高功法師全程負責。

二、關公文物展
共分七區:分別是「百幅國畫介紹關公及三國英雄豪傑事蹟」、「關公如何封帝稱聖之研究」、「關帝經典內涵」、「扶鸞儀式展示」、「關公造型藝術展覽」、「關公來台三百五十年歷史沿革」、「兵器」、「善書結緣區」。內容涵蓋「百幅國畫介紹關公事略」、「關帝年譜」、「關帝經典內涵」、「名家手書之18公尺長的《桃園明聖經》中文、梵文對照卷軸」、「108隻手的關帝千百億化身木雕」、「關公來台三百五十年之關廟成長沿革暨世界關公信仰學術資料數位典藏」等等。


三、 現場墨化龍之精采技藝表演
邀請墨彩畫大師、書法家現場揮毫

四、 點燈齊發
(一) 關公契子燈
給關公當契子~與關公有緣,有機會成為祂的義子~跑一趟威天宮~三個聖杯~你就是關公的契子。
(二) 生命燈
  在這片淨土上分享著片刻的孤寂,觀看黃昏後的火紅彩燈,聆聽微風吹進廣場裡的聲音,感受著黑夜來臨前的一絲絲溫暖,冷清的夜空雖是滿天星斗,然而,此刻忠義聖恩如同劃過的流星,形同一盞生生不息的明燈.....
(三) 智慧燈
  寓意燈火不息,慈光普照,破除黑暗。點盞智慧燈,有照耀前途之祥意,期勉未來充滿希望,順心如意,得智慧明。

  最後,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亦提到點燈有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見大福報;八者:流轉世間常不在黑闇之處;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五、「關聖帝君神應心靈講座園區」成果展示
善男善女呼朋引伴,共享聖君顯應心談。
(一) 除病化疾篇
 ★子宮腫瘤自然消失
 ★長年腰痠不藥而癒
 ★死亡邊緣獲重生
(二) 功名考運篇
 ★升大學反敗為勝
 ★虔誠聖恩,順利考上中醫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 消災賜福篇
 ★汽車失而復得
 ★家庭美滿,求子得子
 ★虔誠聖恩,免除票據官司

六、 推廣「轉運龍銀」盛舉
  台灣唯一響應環保,關聖帝君轉運---轉運錢幣。
  正面:祝福年年吉祥如意
  反面:心靈純淨,三陽開春
 【參拜 關聖帝君儀式】
  活動當日參拜者手持轉運錢幣(代表香、金紙、水果等一切供品),將它放至手掌心並雙手合十,用最虔誠心注目,祈求、許願關聖帝君保佑。祈求默拜完成,請參拜者雙手將轉運錢幣投入『結緣箱』內(一個投入箱內、一個請回家保平安),即完成參拜。


七、 有求必應---發財金
  關聖帝君賜財金,為了讓信眾都能『有求必應』,於活動當日下午1400舉行求金及領取手續,提供30位名額,讓信眾『求金』。
 發財金「求金」的方式,信眾親自到本宮,向關聖帝君祈福後,「取筊」,向關聖帝君行禮並告知姓名、住處以及許下心中祈求的願望,然後「擲筊」。擲筊者獲得「聖筊」數量既為求金之金額,最高求金金額為陸佰元。若未獲關聖帝君「聖筊」者,則請下次再來祈福許願求金。
 發財金領取手續請求金如願者到本宮服務中心填寫個人資料及求金金額並請出示個人身分證正本或足以代表個人身分的證件【駕照正本、IC健保卡(含照片者)】且年滿二十歲。

柒、 經費來源與概算
一、經費來源自籌與募款
經費概算如附件

捌、 預期成效
一、 全國信眾人人具有忠義精神義德之音以弘揚關公精神
二、  山西運城祖廟神尊來台參與聖會,促進兩岸宗教文化交流
三、  實踐關帝聖恩、濟世顯應、天威會齊、開創新局」之目標。

四、   落實忠孝廉節於日常生活中,培育世人敦品崇禮之完整人格。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