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論「赤壁意象」的形成與流轉 ─「國事」、「史事」、「心事」、「故 事」的四重奏

作者   王文進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出處

成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八期,2010年04 月, 頁83-124。

摘要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所發生的「赤壁之戰」,不僅決定了日後三強鼎峙的歷史格局,也是日後流傳的三國故事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重要橋段。不過自三國時代起對此役的論述即陷入互為對立的解釋權爭奪戰:當三國爭霸之際,各國史官實採取專美本國的敘事立場,即使至三分歸晉之後,各國士人也各自形成對其家邦故土的描述,更藉以確保其對三國歷史之解釋正統性。

    然隨著時間軸線的擴大,三國時代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逐漸消解,也使得「赤壁之戰」的論述產生新的向度,如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將其由「國事」的激情逐漸沉澱為「史事」探究的冷靜;蘇軾於謫黃時期藉詠赤壁來抒懷不遇之「心事」,以建立對三國歷史的全新解讀視角;至清初毛宗崗批本《三國志演義》採用明代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開卷之詞,不僅將故事的脈絡重新導回歷史之軌轍,也使「赤壁之戰」在「故事性」的渲染聲中與歷史巧妙疊影。

    是故本文將利用「國事」、「史事」、「心事」、「故事」的步驟,層層追述「赤壁意象」的流變軌跡,以撥顯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演變,並試圖描繪後世對「赤壁之戰」的接受
與傳播的軌跡。



主要內容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所發生的「赤壁之戰」,不僅決定了日後三強鼎峙的歷史格局,也成為日後流傳的三國故事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重要橋段。然而弔詭的是:距離這場「國事」之爭最接近的陳壽(233-297),理應掌握許多詳盡的第一手資料,然在《三國志》中(約成書於280-290 年),卻對此役含糊其辭,令三國各執一說,致使一百四十年後,南朝宋裴松之(372-451)於元嘉六年(429)奉宋文帝(424-453)之命撰寫的《三國志注》中,對此役進而參照了諸多資料,重新填實這段空缺。

    從《裴注》蒐集的眾多資料可發現,三國史官所議論的「赤壁之戰」雖各有巧妙,但就其質實終究不脫各自以維護本國利益為主要立場。如曹操(155-220)以「瘟疫」作為其敗戰的藉口,對此役刻意含混帶過;但在立場偏坦吳國(222-280)的《江表傳》中,則不僅以高亢的筆調鉅細靡遺地記載整場戰事的過程,更順勢塑造出周瑜(175-210)在東吳開國史上的英雄地位。

    由此可知,當三國爭霸之際,各國史官實採取專美本國的敘事立場,即使至三分歸晉之後,原本分屬魏(220-265)、蜀(221-263)、吳三國之士人,也隨即展開對故國的追憶與懷念。不僅各自形成對其家邦故土的描述,更藉以確保其對三國歷史之解釋正統性。


結論

    由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赤壁意象」在中國文學發展中,其實有一條自「國事」、「史事」、「心事」、「故事」的軌跡,而這四階段的演變卻又彼此交互疊影,融合後再度形成新的詮釋系統,也令「赤壁之戰」的故事成為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重要戰役。

   首先是陳壽面對當代史的尷尬與為難,在必須兼顧實錄的原則下,其巧妙地採取三國各自能接受的立場描述這場大戰,顯然慘敗的曹魏以「疫疾」為脫辭;至於蜀漢則極欲攬功,故強調促成孫、劉結盟的合作;而孫吳為此役之主力部隊,故不惜筆墨極盡描寫戰爭的過程。三國各自維護本國利益的立場,造成國與國間的競爭,其餘緒甚至延續到南北朝,足見分裂政局下,因「國事」之爭而各自論述符合其利益的「赤壁意象」。

     裴松之才提高至「統一觀」與「天命觀」,作為對「赤壁之戰」的評論視角,也打開了後世客觀論史的契機。至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衡諸各方史料,利用兩千一百五十字的篇幅將「赤壁之戰」的來龍去脈,清晰而簡要地完整呈現,也完成了對「赤壁之戰」的還原,令「赤壁意象」進入客觀實證的「史事」研究系統。但東坡自覺地脫離歷史糾纏來解釋「赤壁意象」,結合其貶宦際遇之人生感悟,與抽離歷史回歸自我之辨證旅程,於是藉由「心事」的私密視角,建構了自我抒情典型的「東坡赤壁」意象,而開啟後世詠懷赤壁的新徑路,卻也令「赤壁意象」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漸行漸遠。

    但在毛宗崗巧妙地利用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品,置於《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卷首,則再度令以偏離歷史軌道的「東坡赤壁」,重新與「史事」聯繫,而楊慎之作也令「赤壁之戰」產生籠罩三國故事的閱讀效應,故毛批本《演義》不僅引導「赤壁意象」再度回流歷史論述的脈絡,也藉「赤壁意象」建構其敘述「故事」的重要視角。是故,我們可以說,「赤壁意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四階段流變,而為彼此相互影響與交疊的四重奏。

2018-08-30

關羽兵器考究 ──兼論關羽神化的歷程

作者  宋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

出處

弘道 2012 年第 2 期 / 總第 51 期,頁47-58。

摘要

    三國人物研究乃是學術界經久不 衰的熱門領域,而對於關羽的研究則更 是該領域中的熱點。無論是關羽的生 平、事蹟、傳說、詩詞、戲劇、性格特 徵,亦或是關羽像、關帝廟、關羽崇拜、 關帝信仰等等,都已有多篇論文和數部 專門的研究論著問世。1 歷史中的關羽 乃是一名武將,對於武將而言最重要的 莫過於兵器。從歷代對關羽所用兵器的 描述(文獻及相關圖像)來分析關羽由 人到神逐步神化的過程,不失為一個很 好的思路。

重要內容與論述


    提到關羽,自然無法避及那把威 震天下的絕世寶刃──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開篇便提到了這把名刃: 「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 重八十二斤。」 這柄寶刀伴隨關羽轉 戰沙場出生入死,立下了不世威名, 關羽的傳奇就是這把青龍偃月刀的傳 奇。

  《三國演義》有詩為憑:「掛印封 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馬騎赤兔 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忠義慨然沖 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 敵,今古留題翰墨間。」然而,這把 冷豔鋸只屬於《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真實歷史中的關羽,從未使用過大刀。 《釋名》云:「刀,到也,以斬 伐到其所,乃擊之也。」

   《事物紀原》 云:「《龍魚河圖》曰:『黃帝時,蚩 尤造立刀戟。』郭憲《洞冥記》曰:『黃帝採首山之銅,始為鑄刀。』《二儀實 錄》曰:『刀之制,自黃帝與蚩尤戰即 有之。』」這些雖為緯書之傳說,但 大量的出土文物亦證明刀的歷史頗為久遠 。

    到了漢代,刀逐漸取代劍的地位, 成為軍隊的主要短兵裝備。西漢後期出現的炒鋼法,令鋼鐵兵器得以普及, 環首刀便應運而生。「出土 的西漢時環首鐵刀,其一側有刃,另一 側做成厚實的刀脊,沒有了像劍那樣的 長鋒,使刀利於劈砍,不易折斷。西漢 鐵刀直脊直刃,外形尚有劍身的形狀; 刀柄末端做成環狀,故稱『環首刀』或 『環柄刀』。西漢時環首刀發展很快, 如 1957 - 1958 年在洛陽清理的西漢墓 中,就在二十三座墓裏出土有環首刀, 刀長 85 - 114 厘米。」

結語

    「整體而言,在與關羽有關的美 術作品中,關羽的藝術形象主要形成了 四大類型:一是突出其忠義威猛氣質的 形象;二是戲劇化了的形象;三是宗教 化了的形象;四是帶有民間美術中特有 的祥瑞喜慶之氣的形象」。

    而在這四 種類型中,青龍偃月刀在前三種類型中 都是關羽必備之物,可以說是關羽的基 本特徵之一,因此也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愛屋及烏』,為關羽扛大刀的 周倉也沾了光。周倉原本不過是關羽的 警衛侍從,一般他只有侍立一旁,聽候 差遣的份兒;可在台灣,周倉也高升為 正神,各地建了不少周倉廟,與關老爺 同享香火。大陸也有一些周倉廟」。

    周倉之所以能夠晉升為正神,是青龍偃 月刀作為關羽的特徵之一而具有的法力 被越來越多人所認可的結果。 劉海燕指出:「在關羽形象與關羽 崇拜的傳播與接收過程中,關羽形象由 歷史而進入文學,再進入宗教,形成了 一個具有特定象徵意味和複雜內涵的文 化符號。

    在符號化的過程中,關羽也由 人而神,擔當了中國社會為文化傳統中 忠義仁勇等精神打造的『形象大使』, 也成為統治者神道設教的工具。」 隨 著關羽崇拜上昇至關帝信仰的高度,偃 月刀作為關羽所執兵刃,亦隨之被加以 神化,於是民間便有了「青龍偃月刀」 的傳說。

2018-08-29

關公信仰與台灣宗教關係研究

作者    陳妍希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出處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003年




摘要

    關公--關羽一位歷史人物,晉升為神界國度,並廣為國內外信眾信奉的神靈。本論文〈關公信仰與臺灣宗教關係研究〉即就關公信仰與臺灣數大宗教關係加以研究,冀望藉此探討關公信仰在臺灣數個宗教間之發展概況以及研究其精神與價值。

內容重點

   關公生平、事蹟與神蹟。分為對關公生平進行概說,以及論述關公的生前事蹟與卒後神蹟。從關廟分布看關公信仰在臺灣之地位。分為從明清時代、日據時代及光復以後至民國八十九年三個階段來敘述。

    關公信仰與臺灣宗教,分為臺灣地區宗教流別,再以關公信仰從臺灣佛教--齋教、道教、儒宗神教與一貫道關係來論述。關公信仰在臺灣之其他具體呈現,分為就儀典祭祀,楹聯詠贊,善書流通,聖像傳布做說明。

結語

    希望藉此喚起信眾除了對關公之信仰外,並效法與實踐其精神。各宗教協力,促使其精神,呈現於社會,且對當今社會風俗習慣有正面助益作用。



2018-08-28

關聖帝君神聖信仰之研究

作者   鍾明全

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

出處

南華大學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16年。


摘要


    太上感應篇曾提示「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可見只要善行圓滿,善心堅固,未有不能超凡入聖者。「赤面秉赤心,其赤兔追風馬,馳驅時毋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刀,隱微處無愧青天。」這是關聖帝君的訓勉,其與佛家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不謀而合的,都是希望我們為人處事一定要時時修心、洗心、問心。

    眾所周知:心若不正,縱然誦經萬遍也無功德;心若誠正,一念既起已是功德無量。筆者秉持「休道天高無耳目,暗室欺心有遊神,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的衷心來研究關聖帝君的傳世經典,期盼所有鴻儒俊彥在閱讀本論文後,一起以恭敬心、慈悲心、懺悔心、歡喜心來積極行善行孝,讓我們的社會更善良、更和諧,而且明天一定
會更好。



重要內容與論述

        關聖帝君神聖信仰興起的原因包含帝王的推崇、儒道佛的拉攏(細分:儒教神明版、道教神明版、佛教神明版)民間文人的塑造(概分:關聖帝君的英雄蓋世、威震華夏;關聖帝君的忠貞不二、義薄雲天)、神道設教(扶鸞造讖)

         關聖帝君神格化的過程包含荊州、襄陽百姓對關聖帝君神格化、帝王對關聖帝君神格化、民間信仰語文學對關聖帝君的神格化(概分:儒佛道對關聖帝君神格化、民間雜劇小說對關聖帝君神格化)、論關聖帝君八德全修


         「神聖」的體驗與表述包含「 神聖 」的體驗與表述神聖空間香、火、爐、筊的個別象徵臺北市行天宮神聖空間的個別象徵(概分:臺灣關聖帝君神聖信仰的緣由、行天宮創建背景、行天宮宗教特色,此一特色再細部研究,例如靜態神聖空間、建築之美、奉祀神祇;動態神聖空間;理想神聖空間)大陸武廟溯源(概分: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山西長平家廟、河南省關林廟、湖北省當陽縣關陵廟、福建東山關帝廟。

結語

    《台灣省通志》中記載,台灣本島奉祀關聖帝君,開始於延平郡王鄭成功,尤其對他的忠義千秋多所褒揚,這與鄭氏當時為反清復明救國救民的心懷,別具鼓勵和啟發之意。而其中有一段更明白地說:「國人祀關公為武廟,以與文廟并稱,濫殤自唐代,歷宋、元、明、清而不衰:…台民對關公之信仰,寬以關公忠義之氣,蘊之于人心,擴而充之,以啟發其民族意識,而激動其忠愛國家之精神,蓋有足多者。」

    由此可知台灣自從鄭成功時代起,便開始有人奉祀「關聖帝君」。現今在台南的關聖帝君廟,就是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建造的。在《台灣府志》載有:「『關公廟』在鎮北坊,鄭氏時建,明寧靖王題額曰古今一人。」從此台灣各地便相繼有了關聖帝君的廟宇。由于台灣為海外蠻荒之地,當時官民皆要藉關聖帝君的威武以鎮蠻域。明清以來,台灣為「關聖帝君」陸續興建的廟宇,至今約有約有七百多所,民間對於「關聖帝君」的信仰由此可見一斑。關聖帝君在民間信仰中信徒極多,主要是關聖帝君能護佑萬民壽考維祺。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聖帝君、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英雄歿後成為神,受到人們的敬拜,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聖帝君一樣流傳民間,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者,並不多見。這是因為關聖帝君在千萬華人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尊。

    關聖帝君扶漢興劉,忠臣不事二主,避退麥城(今湖北當陽縣)時,腹背受敵,終為東吳呂蒙的伏兵所襲。孫權屢屢勸降,關聖帝君與關聖太子平堅持「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的決心,視死如歸,遂在臨沮(今湖北遠安縣)昇天,享祀香火至今一千八百五十七年。關聖帝君一生坦蕩磊落,進退有據,而貼心細膩地兼顧到了人情事理。在此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中,其為所當為的浩然大義,正是我輩不論是否研究關聖帝君神聖信仰者,所當理應共同積極效法學習的。

2018-08-27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 對警大學生品德教育之借鑒意義

作者  鄒濬智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出處

現代警察應有之素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27,2011。


摘要

    三國時代各地軍事勢力蜂起,各種社會和政治的矛盾,提供文學創作者很好的取材來源。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以劉備政治集團為敘事主體,兼雜講論漢末黃巾之亂到三國一統的歷史故事,成就中華文學小說史上不凡的一頁。羅書「三國演義」所創造的神化人物「關羽」,因其「義絕」形象,歷來為後人所讚譽,其行止品誼,多有與本校教育核心價值「國家」、「正義」、「榮譽」暗合之處。今試系統歸納之,以做為本校學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參考。


內容重點

     關羽形象把儒家正統文化的道德理想「忠」和民間市井的審美理想「義」與萬夫不當之「勇」集於一身,而「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又非簡單忠、義、勇三字所能概括的。做為一個立體的、後來甚至被神化的小說人物,關羽所呈現的品德多面性,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警大學生來學習:人文素養--勤讀「春秋」、人道思維--體恤弱勢、忠於國家--降漢不降曹、重視名譽--維護兄嫂、實踐正義--義薄雲天等五項。

結語--關羽的「清」、「勤」、「慎」

 一般人對關羽的印象只停留在「忠義」,但關羽如何忠義,卻鮮少人能夠詳言。透過本文的討論可知,關羽的形象並非只有忠義:關羽雖為武將,卻重讀書,由此可見他的人文素養;重視民漠,能殺將則不傷兵,足見他的人道關懷;愛惜羽毛,維護名節,不輕易投降,這是他重視榮譽的表現;擁護劉漢政統,反對曹操,降漢不降曹,這是他忠於國家的氣節。

    關羽面對曹操名利的收買,並不貪留;關羽一生重視名節甚於一切,不可不謂之「清」。關羽平時勤練武功,勤讀兵書;遇戰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不可不謂之「勤」。關羽於私,謹守叔嫂之防;於公,用兵尚勇之外亦多謀略,不可不謂之「慎」。

   關羽之形象也正與謝校長秀能於今(2011)年3 月11 日演講中所強調──本校學生需深化力行「清」、「勤」、「慎」精神──的主張不謀而合。中央警察大學之建校,秉持奉獻國家、造福社會、服務民眾信念,遵循倫理、民主、科學之精神,以誠為校訓,以力行為校風,培養術德兼修、文武合一之優秀人才,蔚為國用。

    小說中關羽的行為種種,都與本校學生品德教育之理念及目標相符,「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極適合成為學生提升品德修為的良好學習榜樣。




2018-08-26

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

作者  游子安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0 - January 2010


摘要

    關羽(160–220)是三國時代武將,及後由人而神,在宋時封王,明萬曆四十二年
(1614)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簡稱「關聖帝君」或「關帝」。
明清時,關羽事蹟經《三國演義》的傳揚,更為家喻戶曉,祠廟奉祀遍天下。在清
代,祭祀關羽列入國家祀典,成為與文聖對稱之武聖。


重點內容


    清朝關帝的「管轄範圍」無限擴大,具有司命祿、祐科舉、辟惡除患、誅罰叛逆、救水旱、消災治病等多種法力。黃華節指出關公的神格化,發端於北宋末,大定於元明間,至清朝而登峰造極。清末黃馨陔題湖北省沙市龍堂寺關羽神龕,概括說明關帝得到歷代的晉封及三教共同尊崇: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關羽神號甚夥,道教尊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協天大帝關聖帝君」,儒教尊
為「文衡帝君」,佛教尊稱「伽藍關菩薩」,民間尊號為「關恩主」、「玄旻高上帝玉皇
赦罪大天尊」等。
    清代各地普遍信仰關帝,原因除了朝廷崇祀、小說戲曲渲染,以及神跡傳說外,關帝降筆著成善書廣泛流通,也是主要因素。鄭喜夫硏究關帝善書,指出:「關聖帝君崇拜信望之普遍深入人心,與關聖帝君善書之大量著造、流通、奉持,存在著相當程度之正相關。…… 如此多扶鸞著造的關聖帝君善書,對於他之繼續普受民間崇拜信望亦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清代關帝信仰深入人心,降示的寶訓經文廣為傳布,教化遍行天下,自通都大邑至窮鄉僻壤皆有流傳,堪稱敷化宇內。5 關帝善書以《覺世經》、《明聖經》二書為主體,加上對經文的注釋書,還有靈驗記、靈簽、散篇的勸善文,蔚成一個系統。以乾隆時代人劉樵編的《武帝彙編》為例,四卷內容除了生平史傳、靈驗神蹟,《忠義經》、《覺世經》、降乩寶訓等構成主體部份。

結語


        清代以來關帝善書的流通與關帝信仰的普及密切相關,關帝善書隨其崇祀而廣泛流通,再而傳播宣揚其信仰。關帝善書對近代慈善活動和教化深具作用,參與其中的,包括編撰、註解、出版、推廣、誦讀關帝善書的個人、廟宇、道壇、善堂、宗教團體,如本文提及的江西徐謙、泉州通淮關岳廟、潮陽郭氏、廣州崇正善堂、香港通善壇、香港德教團體及關德興等等,從關帝善書可帶出許多民間宗教與地方社會歷史的課題。
      在清朝不同時代流行的關帝善書,緊扣著社會變遷(這與「三聖經」《感應篇》、《陰騭文》兩部相比更形明顯),關帝善書在芸芸善書中最能反映並說明清中葉以後「宗教運動」(「鸞堂運動」)與民間宗教的嬗變。綜合來說,清初《覺世經》及其注解本的出現,上承宋明以來「古典善書」傳統,及後編入《三聖經》而確立其善書經典的位置。
        清中葉以後,《關帝桃園明聖經》是普遍流通的一種,特別是道光二十年胡萬安撰寫的《明聖經註解》,至今仍然流行。咸豐至同治年間,關聖與文昌、孚佑三位帝君,飛鸞顯化,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壇堂扶鸞著作多種善書,如《返性圖》、《救生船》,充滿「救劫論」的色彩。民國年間《中外普度皇經》、《洞冥寶記》等書提出「關帝當玉皇」之說,結果是關帝在民間神譜中的位置更形尊崇。

2018-08-25

書籍介紹:《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

《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

內容簡介

    三國名將關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本文主旨在於爬梳「正史」之外的關公事蹟與形象。所謂正史之外,包括了小說、戲曲、宗教等各方面以關公為題材的作品,其創作者,包含文人雅士與庶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其流傳與影響層面是全民的,遠超過史書對於關公這個人物的刻畫與評價。因為「關公」是一個相當豐富的「文化現象」,任何層面的考察,都只能得其一端,必須以整體的觀念來整合,從而凸顯出「關公」在民間的深刻意涵。因此,為了表示這是「正史」之外的關公,乃以「民間造型」總名之。著重於關公的外在形貌特徵,也講究精神內蘊的呈顯,集中表現出人物的生命內涵,試圖匯通各個層面觀照下的關公形象,呈現一個統一而生動的關公造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章 關公之生平傳說
第四章 相關之地方風物傳說
第五章 閻公神蹟傳說之類型與義酒
第六章 關公神蹟傳說之結樁與特質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台灣地區關公祠廟采風錄
附錄二、金門地區關公祠廟巡禮
附錄三、今人所撰關公傳記評介
參考書目舉要

2018-08-24

論商人的關公信仰

作者  傅含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出處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7 期,1-20,2016年。

摘要

    關公的神格化,是經過歷代的追贈始成,發展至明清,由於市 場經濟的日益繁榮,加之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小說《三國演義》的 問世,使民間的關公信仰達到高潮,而關公也在此時增添了新的神 職,成為各行各業所敬奉的「財神」。對從商者來說,關公不僅可以 護佑一切與商業有關的流程,例如行商始,求關公保護;行商中, 請關公護利;發生爭執,請關公判訟。更重要的是,關公義氣千秋 的凜然精神,感召了商人要守信用、重義氣、敬然諾,意指關公至 今仍為商界所尊崇,除了結合財神、保護神的功能之外,在他身上 所體現的傳統文化與道德精神,亦是商人持續信仰的主因。

重要論述

     我們必須承認,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有功利意涵在其中的,能幫人安定 心靈及消災解厄、增福添利者才拜;一旦發現感應不靈,人們可能就轉向另 一個偶像崇拜,因此,全國各地廟宇香火及各種神祇偶像的崇拜才有興廢凌 替的現象。令人訝異的是,關帝信仰能在兩岸三地、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地歷 久不衰,除了有其屹立不搖的道義形象外,與商界中盛傳的關帝顯靈、神蹟 顯赫也密切相關。關公神話所建構的種種顯靈傳說,促使人們相信頭上三尺 有神明,敬畏和服從之心油然而生,對不法行為自然會產生約束作用。 在鉤心鬥角的商界裡,極易產生背信忘義以及由此引起的秩序混亂,自 明清以迄現代,經濟消費中嚴重存在著商業詐欺、背信毀約、交易不實、投 機取巧等現象,如周濯街所言:「既是經濟上的不法行為與政治上的腐敗行 為,更是道德上的墮落背棄,是對市場經濟文明進程的破壞,是對市場經濟 秩序在文化上的反動。」52在如此險惡的商業環境下,關公信仰對商人而言, 又多了一項功能,即是幫助商業行規、幫法的執行,並從而起到約束、控制 同業同幫的作用。尤其商界時常充斥著「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 肥家自潤」、「瞞心昧己,大斗小秤」、「明瞞暗騙,橫言曲語」53等現實情狀, 據泉州關岳廟所摹鎸的《覺世真經》中,就提醒世人若行不軌,必將「近報 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毫髮不紊。」54而許多商界人士在信仰過程中抱 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對關公神話中的類似警告不敢不 認真對待,在經商過程中,就會自覺地減少各種詐欺、貪婪行為,如此看來, 對神明的畏懼實是一種對商人最佳的約束力。

結語

    我們必須體悟,明清以來關公成為各行各業所敬奉的財神, 此一選擇是意味深長的。求關公庇佑鴻圖大展、財源廣進只是表層現象,更 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所面臨的特殊困境,使行業集團特別需要一 個精神支柱作為行會發展的動力,於是,這位本與財富最無關聯的關公便被 選作各個行業的保護神,以保護商業利益免受外界有形無形的侵害。55對工商 業者來說,關公與其說是一位能夠招財進寶的神人,不如說是一位集團文化 的象徵,對內突顯忠誠,既可以避「無商不奸」、「無奸不商」之嫌,又可以 號召員工學習關公「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義待人」的精神;對外強調誠 信,無論對顧客或同行,都不要有欺詐行為。同時,也請關公護佑與商業有 關的一切流程,例如行商始,求關公保護;行商中,請關公護利;發生爭執, 請關公判訟。更重要的是,關公義氣千秋的凜然精神,感召了商人要守信用、 重義氣、敬然諾,換言之,關公至今仍為商界所尊崇,除了結合財神、保護 神的功能之外,在他身上所體現的傳統文化與道德精神,才是商人持續信仰 的主因。

2018-08-20

費斯勒說書: 文化人物關公:千古流傳 第 15 集


費斯勒說書內容以參考書籍《關公忠義精神的新解析與實踐》為主。



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死後被奉為神的並不多見尤其受到特定時期或區域的人們祭祀、祭拜的神明,即為鮮見如果有神明能在全中國如此大範圍內盛行達一千八百年以上卻是鳳毛麟角若有也只有少數幾位在鳳毛麟角之中關公正是其中一位為此明代馮夢禎說到生為名將,殁為名神如侯者希千秋一人





2018-08-19

費斯勒說書: 捨身取義、正義昇天 第 14 集


費斯勒說書內容以參考書籍《關公忠義精神的新解析與實踐》為主。



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或稱『魂歸故里』、『魂歸山西
』)」。












2018-08-18

2018-08-07

書籍介紹:《關公心理學》

2017年9月出版


 一千八百年來,不論古代人或當代人對於關公的推崇與信仰是激發筆者出版本書的最大理由。眾觀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教材坊間論及關公心理學之書籍少之又少為了能推薦給的普羅大眾,藉由關公故事可反映古人的心理與行為以及從歷史心理學的觀點分析關公故事編纂了一本適合當代人的教材。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份。第一部簡介關公心理學,包括其定義、涵蓋的範圍、及其追求的目標。這部份討論歷史心理學的原則與研究方向,並特別強調關公故事之影響,因為此乃幫助我們瞭解關公的關鍵;另外,第一部同時也收錄關帝經典學的最新發展。第二部則著重於關公行為的發展、動機與人格,也就是心理社會發展、自我實現道德觀和人格的研究。關公心理學者所關心的重要議題則在第三部討論。這些議題反應了關公心理學家研究方向的多樣性,不論是正向(幸福)心理學輔導與諮商,乃至超個人心理學等等議題。其中有不少議題已經成為近代心理學裡最突出的幾項。


 筆者希望本書易讀有趣,也富有挑戰性,更冀望本書能引發讀者對關公心理學的興趣,也許能使你成為信仰關公的心理諮商師。無論你選讀此書的理由為何,筆者衷心期盼你曾在其中發現一些對你具有意義的東西。

2018-08-06

費斯勒說書: 人格特質與平生事蹟 第 2 集



     劉關張「恩若兄弟」最大的收穫,就是贏得了兄弟情,萬古流芳,名垂青史。由此可見,世間「情義」最重,然江山亦無法取代。
  費斯勒說書內容以參考書籍《關公忠義精神的新解析與實踐》為主。

關公的人格特質
關公的平生事蹟


2018-08-05

費斯勒說書:關羽的事略簡述、家族背景與教育方式 第 1 集



  「忠義」兩字,是朋友間的無價之寶,「恩若兄弟」視「情義」更甚於江山,因為「江山」是虛無飄渺,而「情義」才是真實的存在。

    費斯勒說書內容以參考書籍《關公忠義精神的新解析與實踐》為主。

  關公的事略簡述

    家族背景與教育方式











書籍介紹:《關公忠義精神的新解析與實踐》

2016年10月出版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資訊發達,資料普及,但關公的一生,似乎有些眾說紛紜,諸如出生時間、出生地、父母、祖父、兄弟姊妹、妻與子女、結義之事、從戎生涯,正義昇天等等。過去筆者試著從文獻、網路、書籍、史料等資訊,盼能找到蜘絲馬跡,以驗明正身,遺憾資料仍有分岐、出入。更何況無文史背景之讀者本來就很難辨認歷史的真假,加上《三國演義》通俗小說,推波助瀾,造成真真假假,混淆視聽。為了能使大家徹底了解,本書第一篇:忠義精神,主要內容與篇幅,正是闡述關公的個人、家族背景與生平事蹟,冀希有助於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整合與重新了解關公。

   前段提及個人上網搜尋資料,本來想了解關公的歷史事實,卻無意中發現諸多與事實不符的文章,公然張貼於網路上,而且多數僅是用評論的方式,少了追查真相的精神,遺憾未能做到「勿枉、勿縱」的公正態度。基於如此,筆者在本書第二篇:析疑辯誣,僅就列舉幾篇:淺析「乞娶」之來龍去脈、析「失荊州」之疑、駁「關羽以短其敗」論辯「借刀殺關羽」之誣等,試著以新解析的方式與讀者分享,期盼能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案件層出不窮,逞兇鬥狠,是非不分,誠信無用,倫理與道德蕩然無存,價值觀扭曲,令人無所適從,所幸關公成聖成帝後,對於人世間之事瞭如指掌,飛鸞顯化數部經典,最具有代性有《桃園明聖經》、《覺世真經》、《大解冤經》、《忠義經》、《戒淫經》、《救劫渡人指迷篇》、《玉皇普渡尊經觀點》等七部經典(按筆者:集七部經典之範疇稱為關帝經典學說),以教化世人,淨化人心。進一步來說,七部經典之主要內涵為身體力行之《桃園明聖經》、改過遷善之《覺世真經》、化解冤愆之《大解冤經》、忠義精神之《忠義經》、淫以為戒之《戒淫經》、躲刧避難之《救劫渡人指迷篇》、修身齊家之《玉皇普渡尊經觀點》,正是本書第三篇:關帝經典學說,內容精華之所在。
    
   筆者冀望讀者由了解、辨析、顯化、及實踐,關公忠義精神,以體現其核心價值:「義」。關公的「重義人格」以義行形諸於外,「義薄雲天」是對關公一生重義行為足為典範的表彰。匡扶漢室,實現統一」的誓約,更是關公「忠心義膽」的最佳表現。最後,筆者才疏學淺,如有疏漏之處,尚祈海內外學者先進有以正之,使書籍日漸臻善,造福大眾,此乃本書問世之最高指導原則。

   

2018-08-04

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文化的發祥地!




    千百年以來,關公被視為是正直、平安的溫馨護佑,作為忠義的神聖宣誓,作為辟邪的浩然正氣,作為誠信的形象代言;長長久久、世世代代的被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民眾供奉祭拜。  


    東山關帝廟座落於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海,隔海直望台灣,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著名的「天下第一奇石」——銅山風動石就在這裡。


    在東山,幾乎人人都信關帝,稱其為「關帝聖祖」,一個「祖」字說明了關帝在家族裡的地位。關帝廟是東山人心中的聖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很多東山人都會來拜關帝。


    東山關帝武廟同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並稱全國四大關廟。眾所周知,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分別是關帝出生地、埋葬身子、埋葬首級的聖地,理所當然成了全國三大關帝廟。而福建東山關帝武廟為何能與它們並列相提呢?其實,東山關帝武廟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與臺灣的神緣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中原關帝文化是從東山這個碼頭傳播過去的。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87姓將士開拓閩南,其中64姓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現存的東山關帝武廟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所建,剛開始只是一座單開間的簡陋小廟,稱關王祠。正德七年(1512)重建成為一座武聖殿。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對銅山實行「遷界」,關帝武廟被焚毀;15年後「復界」,關帝武廟就在原址按原樣興築,翌年告竣。此後歷朝皆有重修;至今又經幾番劫難而重興,更是巍峨壯觀,金碧輝煌。


    東山關帝武廟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達20餘畝。關帝武廟廟門為華表樓亭式建築,為清道光年間臺灣嘉義人、太子太保王得祿所捐修,故俗稱「太子亭」。「太子亭」,築在高台之上,由六根圓形石柱並二根石樑承托數百香木斗拱構就。每拱一斗九升,疊彩壘金而上。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五百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


    在東山關帝武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主殿之上,牌匾下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聖君就會抬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


    兩邊柱上掛有明武英殿大學士、太師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而在臺灣諸多的關帝廟中,都懸掛有此楹聯,這一副對聯表明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由此也可證明東山關帝武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許多台灣的關帝廟紛紛前來認祖。1991年起,兩岸持續最久的宗教文化活動是「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化節」。199516,東山關帝廟赴台繞境,為大陸神像訪台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交通偏僻的東山島最早是和台灣漁民進行小額貿易,後來就全靠銅陵關帝廟才有今日的繁榮。如今,東山關帝廟大殿內祀案上置放的一隻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依然香火不斷;1988年,臺灣高雄文衡殿贈送的「追源謁祖」匾額也高掛大殿之上。


    廟前的明清時代雕刻石獅.昂首威猛,神氣各殊。關帝武廟的大殿有三個門,中門兩側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著蟠龍鎦金木棒,稱為「龍檔」或「皇檔」。顧名思義,龍檔就是將人們擋在外面不能從中間門進關帝武廟,只有皇帝來了才能從中門進,這也是表示對關帝的敬意。


    主殿的石柱上懸掛著一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俘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金碧輝煌的金石雕刻,均出於歷代名家之手。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宏亮。


     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俗稱「大關帝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東山關帝廟由此成為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


    臺灣本島的關帝信仰,南部以高雄文衡殿為主廟、中部以臺中聖壽宮為領銜、北部以宜蘭礁溪協天廟為首要,全島以臺南祀典武廟為中心,它們都是從東山關帝武廟分靈過去的。此外,澎湖紅毛城關帝廟、臺南關帝廟、嘉義關帝廟等「老字號」的臺灣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武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台所建。臺灣島上這些「老字號」的關帝宮廟,現已繁衍了數百上千的「子孫廟」,並在臺灣擁有上千萬的信眾。


   臺灣幾百座關帝廟廣大的關帝信徒,都一致認為東山是臺灣關帝文化的發祥地,臺灣本身就是一個「關公島」,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口碑所載,臺灣的關帝信仰始於明代中葉,因為有福建東山島漁民、船民經常留居臺、澎,而把關帝保護神帶到了臺灣。關帝香火連同廟宇建築形式、廟會體例、祭祀儀式等等,一併移植到臺灣。

    

















2018-08-03

解州關帝廟位於山西省西南的運城,解州作為關公的故鄉,關帝廟興建的曆史頗早。




  解州關帝廟,地處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鹽池,面對中條。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於火,經十餘年始修復。



  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間,解州關帝廟被譽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神聖殿堂。無論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丈夫氣概,或關公“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道德操守,或待人處事的“忠、誠、信、義”,此處都是當時進行道德教化的一個重要場所。



  「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聖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關羽,後世敬稱他「關公」,被奉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是中國儒教文化中一文一武的精神象徵。而位於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的關帝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是大陸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宇。



    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隋朝開皇九年(西元589年),歷朝歷代均有擴建修葺,現存建築多屬明清時期。



    解州關帝廟占地24萬平方米,分為結義園、正廟和御園三大區塊,前後兩園均為典型的北方風格園林。



解州關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街北是正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主軸線上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



介紹正廟區



在正廟區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和春秋樓。



    端門,是入廟的第一道門,為純磚結構,造型古樸厚重,門前斜豎著三根鐵柱,名為「擋眾」,提醒來此的人們「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中門上書「扶漢人物」,標明關羽是匡扶漢室的英雄人物,特別的是人字上有三撇,象徵著關羽、張飛、劉備的結義之情。



    端門後為雉門,雉門又稱為大門,專供帝王進出的門,是關帝廟的第二道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武緯門」,是由甲冑之士通行的。雉門樓門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



    這道雉門舊時還作為「過路戲台」,一門兩用;每逢廟會唱戲時,關上正中大門,中部就成為後台,北部台階兩側的石槽上搭上木板,便成為前台,樂師就在左右兩側木柵欄內演奏。



    再往前走,即見午門。午門在帝王宮殿中是正門,是文武群臣待朝、候旨和布詔書的地方。關帝廟設午門,一是體現關羽的帝王身分,同時也說明關帝祖廟的特殊地位。



    穿過御書樓,是造型巍峨、氣勢恢宏的關廟主殿崇寧殿。在許多關帝廟中,主殿皆名「崇寧」,是以宋徽宗在北宋崇寧三年追封關公為「崇寧真君」而得名。



    崇寧殿前寬大的月台,是行祭祀大禮之處,殿前供桌為青銅所鑄,又稱「磨刀石」,上有一條一指寬的槽縫,據傳是某年農曆五月十三日下雨天,關公在此顯靈磨青龍偃月刀,試刀鋒時所留下的痕跡。此後每逢五月十三,解州都會下雨,民間把這天稱為「關老爺磨刀日」。



    崇寧殿最值得一提的,是環繞殿宇四周的26根石雕蟠龍柱,數量稱冠全大陸。正廟區的最後,是廟內最高建築春秋樓,不僅有建築史中的兩大奇蹟:懸梁吊柱和凸型藻井,樓上還有一尊關公真身像;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濃眉鳳眼,目視「春秋」,讓人瞻仰時由衷升起敬佩及崇拜之情。



  「單從建築風格,就值得(遊客)好好欣賞」,解州關帝廟文物保管所所長衛龍介紹,該廟整體為皇家建築布局,春秋樓以「懸梁吊柱」形式打造,26根木廊柱全部垂直倒立,底部懸空,大陸罕見;樓上還有兩個凸型藻井,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菊花,也是建築史上的奇觀。



    廟內懸掛有乾隆皇帝欽定的「神勇」巨匾,咸豐皇帝御書的「萬世人極」、康熙皇帝御筆的「義炳乾坤」,還有春秋樓的「威靈震疊」,雖未落款,但據專家考證為慈禧太后西逃,途經關帝廟時所書。








附註



    自駕:沿運城繞城高速公路行駛,從解州出口離開上匝道;沿匝道行駛590米,朝解州方向,稍向右轉;行駛50米,右前方轉彎;行駛1.7公裏,直行進入運永線;沿運永線行駛1.5公裏,右轉進入臨陌線;沿臨陌線行駛110米,過左側的火神廟約300米後,左轉;行駛8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公交:從運城火車站乘坐11路公交車可直達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