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登福
國立台中應用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
出處/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二十期
2013 年 12 月 頁 65-84
摘要
世人或說關帝神格跨三教,在道教為伏魔大帝,在儒為文衡帝君,在佛為護法伽藍。其中,關帝原和佛教無涉,關帝和佛教的關係起於唐德宗朝,董侹重修關廟記,旨在敘述關帝展現神力助智顗建玉泉寺,此故事原是眾多關帝顯聖的神蹟之一,重在因關帝神蹟顯赫,因而重修關帝廟。關帝是主角,智顗僅是配角。
但到了宋代僧人,開始把重點轉移到僧人的禪定功德上,主角換成了智顗,關帝成了慕德皈依者,並因此把關帝說成了佛教寺廟的護法神。其實這種說法,是出於僧人的巧手轉移,目的在誇大僧人的能力,以爭取更多的信眾,但以史料來看,隋代智顗的弟子曾詳述當年玉泉寺的修建經過,只說該地原是荒蕪蛇獸出没之地,並沒有關帝七日內助建完成玉音寺的誇大說法。
而以關帝成神證聖的過程及歷代帝王的封號上看,關帝屬於《禮記.祭法篇》所說有功於國家人民,而被奉祀為神。且其封號,由三國受封為「漢壽亭侯」,至宋代徽宗初封「忠惠公」,再加封「武安王」,由宋經元至明初,其神格皆屬「王」,至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始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其位階由侯、公、王、帝、天尊,因其神跡之顯盛,澤民利國之深厚,而封號迭增。其因功而成神,借神而修功德,因功德而迭受封號,屬於道教成神作聖及封神之法,和佛教小乘的修四諦,大乘的修六度法門,密教修身口意三密相應皆不同,其果位亦和佛教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所說四聖果位不同。關帝的神格屬性,顯然歸屬於道教而非佛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