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從心理學觀點:談劉備——謙遜帶來的成與敗


有關心理學家提及的「印象形成」相關研究顯示,人們傾向於以「溫和與冷酷」的標準去評論他人的好壞。如果一個人具有「溫和」的特性,就是「寬容、幸福、品行端正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具有「冷酷」的特性,就會被當成自我感覺良好、斤斤計較、沒有同情心的人。

顯然地,劉備屬於渾身上下都散發出「溫和」氣息的人,所以大家對劉備的印象可以簡單概括為「好人」。劉備身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品性,他善良、正直、信任別人,與曹操的驕傲自滿相比,更是顯得謙遜無比。

劉備的謙遜的確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當劉備遇到關羽、張飛二人時,他們正在激烈的交手,劉備見二人武藝了得,便有意結交二人。他在勸架的時候,誠懇地對關羽說「不知愚昧備耳,是否有幸一聞公之大名」,並十分恭敬地將關羽奉為上賓。劉備如此貶低自己而抬升對方,這樣的謙遜言語和行為,無疑能夠讓對方心生好感。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願意接見劉備。

其實,劉備這種過度的謙遜從某個角度來看多少有些虛偽,如此可能反而會讓對方感到厭惡,不僅是對立者,甚至還會讓同僚和親信變得疲憊不堪。比如陶謙臨終前,想要將徐州讓給劉備,但劉備一直堅持不受,關羽和張飛也力勸了三次。劉備在百般謝絕後,終於「勉強」接受了徐州的牌印。然而,從結果上看,總有一天會接受,但經常對周邊人說「我真的無法接受」,這樣既欺騙了親信的感情,自身又無法快速發展勢力。

誠如《菜根譚》中有句話叫做「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這顯示,如果一個人為了博得愛與認可而行善,那麼從本質上就屬於自私的行為,最終只能嘗到自釀的苦果。劉備出身皇室卻家道沒落,又是母親獨自撫養長大,所以他成長的環境是孤獨的。因此他那過度的謙遜和謙讓正是出於渴望得到所有人的愛。

再則,從辯證的眼光來看,劉備的謙遜既使他在三國中嶄露頭角,也使他形成了優柔寡斷的性格,未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無論如何,劉備是那個時代獨有的「溫和」英雄代表,我們一般只能看到英雄意氣風發的一面,往往忽略了英雄背後的陰影。如果劉備意識到了自己過度的謙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積極克服,三國的歷史會不會改變呢?你認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