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卓品呈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出處
中央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摘要
關羽(?-219),生前為三國時期著名武將,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戰死於荊州當陽。歿後於民間屢顯靈蹟,信奉者漸多,遂有專祀。其信仰發源於唐末,經宋、元發展,於明、清鼎盛於民間,文士崇信者亦不在少數,遂有編纂事輯、專書現象的產生。編纂關羽事輯,今可考者,始於元末明初胡琦《新編關王事蹟》。
明清兩代,各類關公事輯雜然紛呈,見於書目者不下四十餘種。清初以前關羽事輯,多以胡氏所撰《事蹟》為藍本增補修訂。直至康熙年間,解州太守王朱旦假造關帝文物,開啟一連串清代學者對於關羽家世的探討與辨證。清高宗乾隆年間,經史考證學風蔚興,一時名家輩出。然考據諸書,多以經史為要,對於民間信仰的議題,當時學者罕作為研究主題。
清代學者周廣業有感於當世編輯關帝事輯者,多雜入稗談野史,信偽迷真而不自知。為還原關羽生前史實,並正其信仰源流,乃與表弟崔應榴合輯《關帝事蹟徵信編》,彙整前人之說並闡己見,其書鋪排展衍無不經考據而來,實為關帝信仰?究之大觀。廣業以考證、校?聞名當世,然家境貧寒,身後寂寥,著述多亡佚,以致現今學者罕知其人事蹟。本文擬以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為?究主題,除對周廣業、崔應榴學行進行?究外,亦盼藉此爬梳關帝信仰源流,並以史實考證與文獻辨偽的方式,分析明清以來關帝事蹟訛變的相關問題,作較深入的探索。
重點內容
《關帝事蹟徵信編》編纂考,論述是以清初關帝信仰的演變、《徵信編》以前關帝信仰硏究概述、《關帝事蹟徵信編》的編纂與成書、以及《徵信編》與《三國志注》。
《徵信編》與清代社會,則是以《徵信編》的考據與民間俗說與〈靈異〉卷中的顯聖與清代社會為主。而《徵信編》的評價與影響,分別討論《徵信編》的特色與貢獻;《聖蹟圖誌》、《徵信編》對後世關帝事輯的影響;《徵信編》對現代研究的助益與反思。
參考文獻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顏清洋,《關公全傳》,臺灣:學生書社,2002年。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胡小偉,《關公崇拜溯源》,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
譚運長,《說關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
顏清洋,《武聖關公畫傳》,臺中:白象文化,2011年。
沈泓,《關公文化》,中國物質出版社,2012年。
閻愛萍,《關公信仰與地方社會生活》,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荊學義,《經典的傳播——關羽形象傳播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
鄭喜夫〈關聖帝君善書在臺灣〉,《臺灣文獻》34卷3期(1983年9月),頁115-148。
李福清(Boris L. Riftin)〈關帝傳說與關帝信仰──關帝?究的新探索〉,《宗教哲學》2卷3期(總7期,1996年7月),頁147-164。
王見川〈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臺北文獻直字》118期(1996年12月),頁213-232。
蔡相煇〈臺灣的關聖帝君崇祀〉,《空大人文學報》6期(1997年5月),頁95-115。
莊吉發〈從薩滿信仰及祕密會黨的盛行分析關帝崇拜的普及〉,收於林富士、傅飛嵐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市:允晨文化,2000年1月10日),頁205-231
王見川〈唐宋關羽信仰初探──兼談其與佛教之因緣〉,《圓光佛學學報》6期(2001年12月),頁111-125。
王見川〈軍神、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明中期以來的關公信仰〉,《臺灣宗教?究通訊》4期(2002年10月),頁263-279。
洪淑苓〈文人視野下的關公信仰──以清代張鎮《關帝誌》為例〉,《漢學?究集刊》5期(2007年12月),頁139-166。
王見川〈清代皇帝與關帝信仰的「儒家化」:兼談「文衡聖帝」的由來〉,《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4期(2008年6月),頁21-41。
游子安〈敷化宇內:清代以來關帝善書及其信仰的傳播〉,《中國文化?究所學報》50期(2010年1月),頁219-253。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張錦瑤《關公與李逵──以元、明(初)雜劇中人物形象?究為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妍希《關公信仰與臺灣宗教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上的關羽學術?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見川等編《近代的關帝信仰與經典:兼談其在新、馬的發展》,新北市:博揚文化,201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