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0

忠承先賢‧義炳乾坤 世界之窗水火同元大聖會暨中華兩岸關公精神弘揚大串連關公文化展紀實

關公文化雲端大學教務長


一、關公生平簡介

關公本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人(今山西運城解州鎮)。東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農曆六月廿四日聖誕。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稍長娶妻胡氏,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後於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結識劉備、張飛,三人結為異姓兄弟。之後追隨劉備東征西討,東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劉備命關公鎮守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東),行太守事。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劉備任關公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建安十九年(214),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公獨守荊州。同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公都督荊州事務。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並拜關公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關公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關公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關公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關公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關公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難,享年六十歲。

儘管關公生前除了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則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位。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年,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繆侯。然而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公受歷代帝王的崇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因為關公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所以歷代君主都需要這樣擁有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並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公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也因此關公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並被尊稱為「關聖帝君」。

關公為三教所共尊,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關西夫子;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因為顯聖玉泉山,在佛教又尊為「蓋天古佛」。關聖帝君的尊號,則是來自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因宮中伏魔,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如今關聖帝君亦已於公元1924年甲子年元旦升格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尊號玄靈高上帝。因此為了讓世人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關公成聖的歷史及來台信仰沿革,進而效法關公忠孝節義的精神,由兩岸商工統一促進會等團體發起的「世界之窗水火同元大聖會暨中華兩岸關公精神弘揚大串連」慶典大活動,於民國103618日至622日在座落於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山麓的三清宮,邀請社團法人中華關聖文化世界弘揚協會籌辦關公文化展,展出與關公有關的國畫、木雕以及關公年譜等文物。希望藉此發揚關公忠義精神、倡導傳統道德文化在生活中落實三綱五常,以「仁」、「義」、「禮」、「智」、「信」來淨化人心。



二、關公文化展文物簡介與導覽

由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以及中華關聖文化世界弘揚協會所舉辦的「臺灣關公文化節‧人文藝術教育展」全國巡迴展,已於2008年起分別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文化局、臺南市議會、國立國父紀念館、桃園市政府、高雄衛武營文化中心,以及彰化市古月民俗館等地舉辦過多次展覽。本次在「世界之窗水火同元大聖會暨中華兩岸關公精神弘揚大串連」慶典活動中,透過梅花湖風景區的道教總壇三清宮展區,將以七大展區為主軸,以豐富的內容、活潑的方式,展現關公文化的多元面貌。分別展出「百幅國畫介紹關公及三國英雄豪傑事蹟」、「關公如何封帝稱聖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對關公事蹟的研究」、「關帝經典內涵區」、「扶鸞儀式展示區」、「關公造型藝術展覽」、「關公來台三百五十年歷史沿革」以及「三國英雄兵器文物展示」等七大主題區的文物展示。展品包括關聖帝君畫像108幅,及關帝各種造型木雕聖像二、三十尊,還有二十幾部關聖帝君經典和關帝年表與家譜、三國英雄兵器、關公御用鎧甲和漢漢壽亭侯金印,以及梵天文字書寫而成的《桃園明聖經》欣賞等,同時也詳細介紹關聖帝君的歷史與文化。在詳細介紹關公歷史與文化的同時,最主要還是發揚忠孝節義的精神,希望使世人了解關公成聖的歷史真相及來臺信仰沿革。以下將分別介紹各區展覽品之精華內容──

第一區:「百幅國畫」賞析及「三國英雄豪傑事跡」介紹

幾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三國故事」或「武聖關公」,不是從《三國志》,就是由《三國演義》所獲知,而《三國志》及《三國演義》對關公的記載,都僅有「自桃園三結義至敗走麥城,最後就義成仁」的事跡,至於他的家庭、身世及幼年生活,則鮮為人知。本區將透過一百幅以上國畫介紹關公出世背景,及起自幼年生活到逝世成神、歷代帝王封帝入聖,及三國英雄豪傑等情景,每張國畫都能撼動人心。參觀過後,對於忠孝節義的道德概念,必然會有深刻印象。尤其青少年學生走完本區後,對其成長的人生觀絕對會有很正面的影響。



在百幅國畫賞析中,可以了解關公的遠祖,為夏桀的賢臣關龍逢,以及祖父關審、父親關毅;同時也可以認識關公之妻子兒女,這點從附圖「關公全家福」便可得知,關公有夫人胡氏金定,二男一女。長男關平(《三國演義》中為義子,實為關公嫡生長子),次男關興,長女關銀屏(娥)。由於羅貫中在撰寫小說《三國演義》時,安排劉備替關公向關家莊主關定要求收關平為義子一事,但此事不符史實,因此從「關平出世」、「關公父子會」兩幅圖,便可更清楚認識關公與關平為親生父子的歷史證據。




一般總以關公「大意失荊州」警惕世人不可輕忽時局之變化,但是在百幅國畫賞析中,我們以「不畏眾敵」來為關公丟失荊州一事進行平反。因為在當時關公北伐襄樊,並且成功地水淹于禁龐德七軍,威震中原華夏之後,曹操卻與孫權密謀聯結欲圖關公。故而曹操發精兵十二萬,令徐晃為將,呂建副之,剋日起兵,前往樊城救援曹仁,但看東南有應,然後征進。孫權則派陸遜接替呂蒙職位,卻拜呂蒙為大都督,點精兵八萬,快船八十餘隻,選會水者扮作商人,將精兵伏於船中,準備襲取荊州。曹孫聯軍共廿萬,關公盡起荊州約四萬兵馬赴樊城聽調,含留守荊州總數不過五萬,本身就已是以寡敵眾的劣勢,再加上蜀中並無援兵前來搭救,最後導致關公功敗垂成。因此經由百幅國畫的故事鋪陳串聯,可以了解「大意失荊州」對關公而言,並非是一種公允的評斷。



第二區:關公如何封帝稱聖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對關公事蹟不同論點的研究探討

中國眾多神祇中,沒有任何神祇能像關公被這麼多行業供奉。一般商家把祂視為武財神,讀書人奉祂為文昌帝君,軍人供為戰神、武聖,警察敬為正義象徵,道士尊為化劫鎮煞、斬妖除魔的三界伏魔大帝,佛教敬奉為伽藍菩薩、蓋天古佛。在世人眼裡,關公是萬能之神,所以其廟宇遍佈全國,擴及海外華僑社區。關公崇拜是一種文化現象,面對這麼一位三教共尊的聖人,我們不能簡單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唯有深入研究關公生平,充分了解其人格特質,這樣的信仰才能更加堅實,也才能作為導正人心的借鑒。世人對三國人物及其事蹟的認知,皆從《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記載獲得,而這兩本書的人物事蹟卻有許多不盡相同之處。如:《三國志》記載關平為關公之嫡子,而《三國演義》說是義子:《三國志》記載文醜乃曹操所斬,而《三國演義》說是關公所殺;《三國志》記載蔡陽為劉備所殺,但《三國演義》却說乃關公所斬。更有書載關公本姓馮不姓關的傳說,及其生日有四種不同時間等說法,透過深入研究並將相關資料發佈在本區內,青年學子們參觀之後,在中國歷史的學習上,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一區的展覽中,我們經由二十個問題的研究探討,並且搭配關公年譜以及歷代封諡年表,提供有興趣更進一步了解三國歷史以及人物背景的民眾深入的介紹。例如探討「義釋曹操之意義」,就在於關公有五常聖德之典範:仁、義、禮、智、信。其中於華容道釋放曹操,乃是深明大義的表現。這並不是私義而是大義的原因在於,關公當時面對的是有厚恩於他的人,儘管在出戰之前已立下軍令狀,可是有恩必報的關公,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來報答曹操對他的恩義,這種義的表現絕對是公義,而不是私義。因為關公華容釋曹的最大意義,就是維持「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這樣子有助於劉備、諸葛亮「鼎足而立」的戰略目標;所以曹操的存在就是要統合北方勢力,以符合劉備集團的戰略利益,也因此諸葛亮才會刻意安排關公去執行圍堵曹操的任務。他事先就知道會有放曹的結果,但是這乃符合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因此,關公放走曹操的這項舉動,不但無過,而且有功,只是關公並不知道劉備跟諸葛亮的真正想法,他只知道沒完成使命是不忠,但是殺死有恩於他的曹操是不義;不忠、不義都不是一個聖賢君子應有的作為,關公最後選擇了寧願自己受死,也要完成大義。如此高尚的人格,正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所稱,是天地間無私無為的公義,是要為天下萬世立下聖賢典範的偉大正義。



另外像是關公的諡號「壯繆侯」,歷來對於「繆」字隱含褒貶之意各有所主,但是答案究竟為何,在這一區的展覽中也有詳細的介紹。關公逝世後,劉禪於蜀漢景耀三年(公元260),下詔諡封壯繆侯,但是歷來有學者根據「名與實爽曰繆」之說,認為這並不是對關公的美諡。由於古代字少,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時常互通使用,其中尤以諧聲偏旁相同的通假,更為屢見不鮮。壯繆侯其實就是壯穆侯的意思。如魯國的魯穆公在《山海經》、《孟子》、《列子》、《論衡》、《漢書》裡被寫成「魯繆公」;秦國的秦穆公在《孟子》、《史記》、《漢書》、《後漢書》、《文心雕龍》、《昭明文選》都有寫成「秦繆公」的現象。由此足證,「穆」、「繆」可以互通。韓組康《關壯繆侯事跡》云:「『繆』、『穆』古代通用。諡法:布德取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穆』有美好之意」。這裡對「穆」的解釋也符合關公的生平事跡,再加上在北宋以前,很少有複諡的定例,多半都是單諡,三國蜀漢也僅有關公、諸葛亮、趙雲三人有二字諡號。並且《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亦云「於是關公、張飛、馬超、黃忠及趙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據此更可說明關公的「壯繆」其實與岳飛的「武穆」同樣有敬重的意義。

第三區:關公經典內涵區

關公經典有《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關聖帝君覺世真經》、《關聖帝君大解冤經》、《關聖帝君忠義經》、《關聖帝君戒淫經》、《玉皇普渡尊經》、《洞冥寶記》等等,其中尤以《桃園明聖經》為關公的主要精神學說。《桃園明聖經》的內涵在於發揚忠孝廉節、五常八德之旨,實乃導正時弊,淨化人心之最佳南鍼。其經文不僅氣勢磅礡,雄偉浩蕩,且處處隱藏奧妙玄機,使人出迷省悟,雖一字半語,皆足以感天地動鬼神。本區另外有一部以書法寫成十八公尺長的整部《桃園明聖經》,與另一部世上獨一無二的《桃園明聖經》梵天文字版相互對照呼應,讓觀眾在瀏覽誦讀後,更能體認關公經典的玄妙精深。以下介紹學會著重推廣的幾部關公經典內容精要。



1.《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包含【精裝本】、【平裝本】、【單行本】、【大字本】、【忠義貫古今】、【義理講述】、【白話註解】等針對不同階層所需要的習讀版本)
從持誦當中讓讀誦者明白忠孝廉節等五常八德乃做人的根本道理,進而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持誦經典,最重要必須用心實踐,身體力行,然後才能明理開悟,與佛心相印,最終達到清靜無為,超脫三界,入上聖之班。

2.《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合稱中國三大善書。《覺世真經》是關公降筆的訓示,全文共647字。《覺世真經》開宗明義即言「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這是全文的樞紐,接著便用對比的手法,闡述「行善福報,作惡禍臨」的道理,藉以勸戒世人改過遷善。

3.《桃園明聖經持誦應驗篇》第一、二輯
關聖帝君教導吾人︰「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期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所以我們應該誠心持誦,然後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必能得到關公靈驗降福。此神奇事跡不勝枚舉,第一輯收錄十九則,第二輯收錄二十一則,以供參考,願有緣善德真誠持誦,身體力行,必有不可思議之應驗。

4.《關公護國佑民靈驗記》
關公靈驗事跡繁多,本書特別節選宋至民初,一○八篇情節感人且具有教化功能的文章作為流傳。內容有護國救民篇,有庇佑忠臣義士孝子賢婦篇,有遏止邪神凶煞篇,也有夢授聖人至學篇等。願此書傳世,對人心有所助益,社會風氣得以改善,更盼能廣佈流傳。

5.《忠義春秋》~四輯
為使《桃園明聖經》能順利深入政商學工農各階層,所以必須要有一處忠義志士發聲之園地,透過優質筆墨的滋潤,讓《桃園明聖經》的殊勝能夠傳達更為廣遠,因此本會每年均發行一期《忠義春秋》會刊。

第四區:扶鸞儀式展示區

在大多數人眼裡,扶鸞一直披著神祕的面紗,有些人因為不了解,甚至吃虧上當。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開闢「扶鸞儀式展示區」,將扶鸞真相公諸於世,增廣世人信仰的智慧。扶鸞是一種跨越各宗教社會階層,甚至於是跨越時空的一種神人溝通的神聖儀式。為了使扶鸞這種神秘又傳統的儀式能夠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同時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我們希望藉由扶鸞儀式的展演,以及「關公文化節‧人文藝術教育展」的學術活動中,讓大家在生動又有系統的方式下更清楚地認識什麼是「扶鸞」。



扶鸞又稱為借竅、降壇、顯化,扶鸞時用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扶乩者為天才,抄字者為地才,報字者稱為人才(三才相當於鸞堂的正鸞生、唱鸞生、錄鸞生)。扶鸞是直接轉播天意和神意,經執鸞人運靈在寧靜中以木筆寫字並傳達神意。這種方法是神人結合一所產生的,稱為聖靈,以此為啟化人們的一種誠意正心的傳道工作。儘管扶鸞是一種「文以載道」的神聖儀式,但是所謂信者恆信,因此相信扶鸞的人才會問鸞,而且問鸞以後一定會遵照神佛指示去做,以便解決困難。本區特別邀請專家為大家講解沙盤木筆的操作方式,並示範完整的扶鸞流程,透過扶鸞的儀式,可以讓神佛與三才合靈,並藉此與信眾溝通或傳達教化的訊息。(受限於展覽場地,因此館內僅展示捲軸及播放投影片,至於動態的扶鸞儀式展示,則在其他場地舉行。)

第五區:關公造型藝術展覽區

我們將以木雕藝術創作出三十六種以上不同的關公相關之人物造型及有關書畫作品等,從藝術的角度領略關公之神武雄姿。本區除了可以作為收集、典藏、供養、禮拜關公聖像者的交流平台,參觀民眾亦可藉由本區的展示,提升對關公聖像的鑑賞能力,以下我們介紹幾尊較為特殊的藝術雕像供大家認識。

1.技冠群倫 (22)
造型:關公練武之姿,身體半蹲,雙腳彎曲呈弓箭步,分立在左高右低之地,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右肩向前,右手握拳彎肘置於右前方。左手握刀高舉在後,刀刃向左,面向正前方,展現高超武藝,神威蓋世。此尊聖像採取一刀雕法完成。



造型意義:關公武藝超群,刀法獨步天下,無論步戰馬戰,以左右手掄刀均可揮灑自如。聖像採高低弓箭步立姿,右臂握拳微低狀,正符合關公先禮後兵的大將之風,左臂持刀高舉,大有眾家英雄好漢全非我敵手的笑傲江湖之氣;同時亦暗藏著天下風雲盡在揮灑掌握之中的豪情壯志。

2.旗開得勝 (22)

造型:兩腳分開正面端坐,右腳在前。左手握拳置於左腿上,右手按住劍柄矗立於地,右後方樹立一大旗。



造型意義:關公無論為將為帥,總能依其過人的文韜武略完成任務。無論是隻身一人的過關斬將,或是率領千軍萬馬攻城略地。聖像後方帥字大旗飄揚於後,將必勝氣勢表露無疑。關公穩坐如山,手扶寶劍表示軍中號令嚴明,必須依令行事。另一手呈現握拳狀態則象徵求勝意志堅定,對勝利胸有成竹之把握。


3.中天玉皇‧關聖帝君 (22)

造型:玉皇妝扮,身著玉袍,冠帶旒冕,站立神姿,雙手合拳抱於胸前,呈英明雄武之威儀。



造型意義:關聖帝君現在身為第十八代玉皇上帝,尊號玄靈高上帝,自是肩負統御萬靈重責大任,儘管身披玉袍,頭戴帝冠,仍然兢兢業業大慈大悲地為天下蒼生禍福而惦記。聖像雙手抱拳於胸前,如同為萬民祝禱祈福,同時也象徵關公澤被眾生,浩瀚無疆之意。

4.仁義古佛(22)

關聖帝君,生於六月火熱之天,性烈勇猛,過關斬將,昇天之後,位居南方火位,因普度眾生,功德蓋世,盈滿億萬,歷劫化世,元靈不昧,故尊稱玄靈高上帝,其能當上此尊位,玉皇尊經載:讚揚二十四種之功德,而被五教教主及諸天聖佛推為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又稱為普度原靈仁義古佛,乃因世道陰氣熾盛,在此末法時期,有賴仁義古佛關聖帝君佈化正氣,以維道統之不滅,故天下蒼生,自我修持時,應虔奉蓋天仁義古佛關聖帝君,以突破人生道路隨時可能遭遇的困頓。

第六區:關公來台350年歷史沿革區
學會特別情商全臺具有代表性的關公廟,如宜蘭礁溪協天廟、臺北行天宮、臺南祀典武廟、高雄武廟……等,請各宮廟提供建廟沿革、建築格局、宮廟特色之相關照片,以及珍貴的文物典藏,一飽眾人眼福。並四處延聘熟諳當地關公信仰沿革、聖帝顯化事跡的耆老宿儒,為大家做精彩的歷史口述。透過文物圖片和耆老口述,讓大家一次看完三百五十年來,關公文化在臺灣各地所展現的不同風貌。本區展覽重點分為兩大部分──

1.祖廟溯源:

關公廟起源,一般皆以「常平關聖家廟」、「解州關公廟」、「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這四處為主。關公成神後,因到處顯化護國佑民,使歷代帝王極為重視,代代加封晉爵,由「侯而公,公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對其尊崇日漸昇高。滿清入關以後,又於清乾隆六十年通令全國寺廟供奉關聖神位,因此關公廟宇廣佈全國每一個角落。甚至遠在南方沿海東山島嶼也不例外,明初即建有關公廟。臺灣因地緣與鄭成功統治的關係,其所奉祀之關公神靈大部份係由東山島「銅陵關公廟」分香而來,依照建廟之先後介紹這幾間祖廟,分別為玉泉山顯烈祠、常平關聖家廟、解州關公廟、當陽關陵、銅陵關公廟,以及洛陽關林。

2.來臺足跡:

關公忠義仁勇精神受萬民無限敬仰,成神後被視為全能之神,也因此在東山島的駐軍及大批移民跟隨鄭成功來臺時,皆從東山銅陵或其故里恭迎關聖帝君之神尊或香火至臺灣奉祀,以求帝君之庇護。畢竟由大陸渡過湍急的黑水溝抵達臺灣島,僅靠當時的航海技術,近乎賭命之舉;加上島國型亞熱帶氣候與大陸型氣候適應能力不同,導致水土不服、疾病衍生等問題,在在都需要強而有力的宗教信仰給予心靈的寄託,因此時至今日,臺灣已有超過六百座祭祀關公的宮廟,由此可見關公信仰流傳之深且廣。關聖帝君來臺三百五十年寺廟之沿革可分成四個時期介紹,分別為明鄭時期宮廟成長概況、清朝時期宮廟成長概況、日據時期宮廟成長概況,以及民國四十八年至民國九十六年宮廟成長及分佈概況。

明鄭時期全臺關公廟建有九座,主要集中在今臺南地區,乃因當時鄭氏入台以臺南為開發基礎,而後大批移民亦於此地落腳生根,故而關公信仰便從此處發揚廣布。清代為有效管理漢人,遂部分延續明朝制度,而在宗教信仰方面,較歷代更為推崇關公,不但屢次褒揚其忠義堅貞之精神,且歷代帝王賜與封諡,並於乾隆六十年頒令全國寺廟供奉關聖神位,至此清代關廟已達三十五間。由於日本對臺實施軍政統治與武力鎮壓,因此在大正四年(公元1915年)爆發「西來庵事件」後,更進一步對臺灣有關宗教方面諸事做調查與規定。之後日本又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屏除臺灣原來的信仰,破壞原有的各種宗教,但是關公信仰在臺灣民眾心中卻是越來越有份量;儘管宮廟屢遭破壞,但是廟宇的建立卻是有增無減。根據李汝和《臺灣省通志》記載,民國十九年(昭和五年)統計全台關公廟共有一百五十座,而且關公在眾多主祀神祇的當中,排名高居第六位,可見臺灣民眾對關公信仰的堅定,並不因為外來民族的統治而有所動搖。



自臺灣光復(民國三十四年)到實施戒嚴起(民國三十八年),這段時間一直到民國四十七年,臺灣廟宇處於修葺與新建時期,適逢政府交接尚未就緒的尷尬階段,因此相關廟宇資料多所散失,無法進行統計。加上戒嚴時期對宗教活動的限制,一直到民國四十七年七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訂定修志計畫後,遂開始舉行宗教調查。根據調查,全臺關公廟共為一百九十二座。直到民國七十年則從原先的一百九十二座,成長到三百五十六座,而民國七十八年解嚴以後,宗教的各種活動隨著民主政治的開放也紛紛展開。根據蔡相煇〈臺灣的關公信仰及其教化功能〉統計,民國七十八年臺灣地區關公廟、宮、堂共有四百三十一座;而依據吳彰裕〈關公信仰研究〉引臺灣省道教會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九年全臺宮、廟、堂以關公為主祀神者有五百八十九座(不含金門、馬祖兩地)。至民國九十六年底為止,學會根據中華道教總會、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臺灣省道教會資料統計,臺澎金馬地區關公廟總數已超過六百二十座。

第七區:三國英雄兵器文物展示區

除了上述六大展示區之外,還將特別展示一系列三國時代文物:包括蜀漢五虎將兵器,魏、蜀、吳三國君主兵器,以及三國著名武將如呂布等人的武器。另外也將展出關公御用盔甲、關公漢漢壽亭侯金印,還有關公祖譜年表、書信簡冊、歷朝歷代皇帝敕封聖旨等數百件文物。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進一步為與會民眾解說關公過去被封為「侯」、「公」及「王」,一直到被封為「帝」的過程,將關公的歷史和忠義文化透過這次的展出,完整的介紹給參觀民眾認識。

如「關公漢漢壽亭侯金印」之文物展品,在歷史上關公為解「白馬之圍」,萬眾中刺顏良後,曹操曾上表封賜為「漢壽亭侯」。其中「漢壽」是地名,「亭侯」是漢代最低一級爵名。據南宋《雲麓漫鈔》、《容齋隨筆》記述,紹興初年(約1133年)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復州(今湖北隨州)都出現過「壽亭侯印」印綬。這些地方實際上宋金之際都曾處於雙方交戰區域,岳飛就曾領兵在此駐紮過,而宋軍早以關公作為護衛軍神。但對於關公的這一錯誤稱謂,卻一直延續了400年,直到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才由禮部上書更正。



事實上這個誤解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早在北宋時,湖北荊門縣玉泉的關將軍廟裡就存有“壽亭侯印”一方,直徑四寸。這在洪邁的《容齋四筆》中可見記文。另據《明史•禮志》載: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雞籠山建造關公廟,也稱關公為“漢前將軍壽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廟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當地政府公開訂正,改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本中的一段描寫:卻道曹操為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侯,鑄印送與關公。印文曰漢壽亭侯印,使張遼賚去。關公看了,推遲不受。遼曰:據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領取名爵。再三推卻。遼賚印回見曹公,說雲長推辭不受。操曰:曾看印否?遼曰:雲長見印來。操曰:吾失計較也。遂教銷印匠銷去字,別鑄印文六字:漢漢壽亭侯印,再使張遼送去。公視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從原文的敘述中便可了解,此印即為原本曹操所鑄無漢朝之名的漢壽亭侯印。

又如關公兵器青龍偃月刀之文物展示,對於關公慣用的「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第一回是這樣子敘述的:

「……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

由此可知青龍偃月刀重約八十二斤(約相等於現代的16.5公斤),也因為關公做為蜀漢五虎大將之首的功績蓋世,所以後世也叫青龍偃月刀為關刀。

在百幅國畫介紹關公與三國英雄事蹟中,我們可以了解關公少年時期即是文武雙全,在同輩之中堪稱未來國家棟梁之英才。而這樣子傑出的佼佼者,在武藝與兵器上自然是精通且兼備的長才;因此我們在了解關公的生平事蹟與文化精神的同時,也必須要對於關公慣用的「青龍偃月刀」有所認識,如此方能真正稱得上是認識關公、了解關公。

武字有所謂「止戈為武」的隱藏真義,意思就是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所以後來認為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德之人。關公之所以被稱之為「武聖」,除了本身的武藝高強、戰功彪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懂得在「武」這個字的拿捏與份際。從上段所引《三國演義》之敘述就可以發現,劉備與張飛選擇打造的武器,分別是「雌雄雙股劍」以及「丈八蛇矛」;這兩種武器的特點都在於雙邊有刃,在戰場上獲得的功效較為顯著。其實在中國的刀與劍之間的分別,主要也就在於其刀刃之上:刀的一邊是鈍的,而劍則兩邊皆刃。從這裡不難看出關公在選擇兵器上的著眼點,首先強調的不在於殺傷力;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關公的「青龍偃月刀」的造型,與一般長柄大刀進行比較。一般長柄大刀大致分為三類:



1.關刀:形如彎月的長柄大刀。傳說是關公所用的兵器,故稱為「關刀」。或稱為「偃月刀」。
2.三停刀:一種有長柄,刀刃部分佔全長三分之一的大刀。元朝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撦鼓奪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飛。」
3.三尖兩刃刀:或稱二郎刀。一種鋒利多刃的刀。《水滸傳》第七十九回:「梅展大怒,舞三尖兩刃刀,直取張清。」

由上述分類可以清楚看出,無論是三停刀或是三尖兩刃刀,標榜的都是刀刃長而銳利,適合與敵人廝殺搏鬥。但是關刀,也就是所謂的青龍偃月刀,其造型著重於「偃月」,意即形如彎月的大刀,因此在刀刃的設計上僅止於一面;再加上有弧度的彎曲刀背造型,搭配上刀身原本的渾厚沉重,在戰場上同樣有迎敵對戰的優勢效果。

由於一般刀兵在打造製作上的共通點在於其刃身多為彎曲,然而卻有一個較長比例的傾斜往鋒處磨尖,使其在砍殺時得到合理有效的削切性,刀尖向上提高來對應特定招式中的挑擊與刺擊。因此刀在戰場上的使用,除了強力劈殺以致人於死地的作用外,還有削切以及挑刺這些使敵人失去戰鬥力,但又不至於直接斬殺對方的招數。而在關公所慣用的青龍偃月刀上,又因為佔去整個刀身一半左右的彎月造型,因此在使用上還多加了一種利用刀背敲打拍擊,致使敵人昏厥而失去行為能力的技巧,這其實也正是關公選擇長柄大刀作為隨身兵器的原因。

眾所皆知,關公「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三通鼓斬蔡陽」等等令人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蹟,從古至今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民間傳誦。但是關公對於武力的真正展現,其實是在於「不殺之刀」,也就是不濫殺無辜、逼不得已才出手傷人、不到緊要關頭不取人性命的三大原則。所以當關公展現「義釋曹操」、「不殺落馬黃忠」等大丈夫行徑,正是在向世人證明,一個真正有武德之人,在掌握自己慣用的兵器時,是具有真正的大智慧。但是當碰到類似惡霸呂熊這樣子的禍害時,關公也是可以奮不顧身地揮動手中的「不殺之刀」,鏟奸除惡、造福鄉民,這也是具有真正的大勇氣,如同佛家所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因此當我們參觀象徵關公文化精神之展覽文物的同時,也應該同時對於關公慣用兵器所代表的造型意義有所領悟,如此方能真正增長見聞,開拓眼界,達到推廣良知正信的真正目的。

三、學會簡介與展覽成果期許

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成立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為了推廣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能讓更多人瞭解體悟,進而發揚關公之忠義精神,進而恢復社會祥和之氣而成立。並期許人人均能落實忠孝廉節、五常八德於日常生活中,培育世人敦品崇禮之人格。學會至今已有多項重要成果事蹟,約略介紹如下:

1.舉辦「第一屆~第八屆忠義文學獎海內外徵文活動」(2005~2012),孕育更多優秀學生及社會精英,並且培育不少才德兼具之寫作人才。
2.編輯各種善書及忠義文學獎優良作品專輯,發行於臺灣各界及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二十幾個國家,反應良好。
3.為研究關公生平,特於20068月舉辦「關公聖蹟之旅」,循著關公生前的足跡,記錄了數百張珍貴的史料與照片。之後每年均不間斷規劃舉辦兩岸文化交流之旅,更於20129月與北京社會科學院胡小偉教授共同舉辦「威震華夏─關公足跡七省行」,透過關公生平經歷所遺留的名勝古蹟,更進一步地體認關公文化信仰的尋根與溯源之重要。
4.2008年起至2013年間,陸續舉辦「臺灣關公文化節人文藝術教育展」金門展、宜蘭展、台南展、臺北展、桃園展、高雄展以及彰化展。
5.學會自2009年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舉辦「2009年第一屆關公經典文化學術研討會」之後,每年均與國立大學、民間公益團體以及重要宮廟領袖舉辦「關公文化學術論壇」,更長期與對岸進行文化互動,參加運城、洛陽、荊州等地的「世界關公文化研討會」。

學會本次在「世界之窗水火同元大聖會暨中華兩岸關公精神弘揚大串連」慶典活動中,承蒙主辦單位邀請負責文化展區之文物展示,因此特舉辦「關公文化展」,同樣也是秉持關公忠義精神,配合國家文化藝術教育發展方向。本會預期透過此次盛會可達成以下幾項目標:

(一)、以展覽會方式發揚關公忠義精神,闡述關公經典內涵,探究臺灣關公信仰的歷史軌跡,展現臺灣關公文化的多元風貌。
(二)、提升關公信仰至文化層次,鼓勵大家從讀經、誦經做起,最終能夠依經奉行,淨化社會風氣。
(三)、所有成果,包括文字、照片、錄影、演說內容、活動記實等等,將以專書或網路方式永久保存、開放,豐富臺灣關公文化藝術資料的典藏與傳承。
(四)、本次所有成果將廣向海外發行,展現臺灣關公文化教育的推動成果。
(五)、本次成果集結製成專書和光碟後,將廣送全國矯正機關和各級學校,希望能藉此啟迪受刑人、游走法律邊緣者和青少年朋友的心靈,為國人道德教育的重建略盡棉薄之力。

關公生時以忠義聞名於世,逝世後屢屢顯聖,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代代受到封諡。由侯而公,由公到王,由王到帝,由帝入聖。明神宗時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世祖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了清德宗時,關公的封號已累積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共廿六個字。關公更受到各界敬奉,儒家稱武聖關夫子,道教稱協天大帝、玉皇大天尊,釋家稱伽藍菩薩、蓋天古佛,讀書人稱為文昌帝君,生意人稱為武財神,軍人稱為戰神,警察稱為正義之神。關公的地位,已遠超過史家的評論,被賦予至尊神格,受萬民膜拜。這次為期長達兩個月的展覽,也將進一步為與會民眾解說關公過去被封為「侯」、「公」及「王」,一直到被封為「帝」的過程,希望將關公的歷史和忠義文化藉由這次的展出完整的介紹給參觀民眾。


由於國內關公文化展屈指可數,而且多半流於單調的宗教或文物展示,因此學會以「關公文化展」為基調,透過七大主題區呈現關公文化到臺灣後,在人文、藝術、教育等方面所展現的旺盛生命力。參觀過後不但對關公的生平、歷史背景能有清楚的認識,對關公的忠義精神及其相關經典,亦可獲得更深一層的體認。關公文化展的舉辦,正是希望藉此展覽活動,將關公的歷史典故和忠義文化介紹給民眾,以提升臺灣關公信仰文化的內涵,將關公忠孝節義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並用藝術的角度欣賞關公的神姿百態,也提供給有心研究關公者廣泛的資料,讓關公文化與精神得以薪火相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