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

刘、关、张、赵四亲义结合事迹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胡小伟
赵云是蜀汉集团的一员骁将,在刘备规取汉中时,赵云派兵随黄忠取粮,不料黄忠因事误期未归。赵云率数十骑迎接黄忠时,正遇曹操“扬军大出”,前锋围困赵云,虽且战且退,但仍然不能解围。赵云只身突出重围,在张翼营内大开寨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军退去。赵云突擂战鼓,以弩射其后军,曹军自向蹂躏,死于汉水无数。刘备“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此事兼有长阪坡单骑救主之勇,和“空城计”以逸待劳之谋,且事载《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可知“常胜将军”,名下无虚。所以后世评价三国诸雄,屡有盛赞赵云者。加之裴松之引《(赵)云别传》本有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记述,后世小说戏剧为与关云长赤面长须,张翼德黑面虬髯区分,特地将赵云描述为白盔白甲之英俊将军,更是得到几百年来读者观众的由衷喜爱。近年日本三国迷多次举行过“最喜爱人物评选”,赵子龙都以高票当选,而在青年女性读者中更是屡屡折桂,荣膺第一。
  
刘、关、张、赵的结义事迹
  
“结拜”又被称作“结义”,后世戏曲小说宣传,犹以“桃园结义”和“梁山泊好汉大聚义”最为显赫。而所以称为“结义”,就是仿照宗法亲亲原则之“友于”观念,用盟誓明神的方式约为兄弟。此处的“义”最初仅通于“假”字,意谓非血缘之社会联盟,并无道德规范的内容。
  
刘关张是否有“桃园结义”之举,史无明载,《三国志·关羽传》唯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赵云也毫不逊色。《三国志·赵云传》言:“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也和关、张“寝则同床”相类。况且赵云籍贯为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汉代与涿州所在涿郡谊属邻里,也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名将辈出的中心地带。所以后世盛传刘关张赵实为“四姓结义”的说法,也并非没有根据。
  
“结拜兄弟”本为原始部落联盟之需要,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以宗法为主,这部分源于周部族的农耕文化及其“井田制”的制度,部分基于西周“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文化设计,和西汉儒家“亲亲”理念的规范。故钱钟书释《诗经·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就说“初民重‘血族’(kin)之遗义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家室之好。”“结为兄弟”就是仿照血缘宗亲关系建立的社会联系,它的盛行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关。或许出自的游牧生活所致民俗风习,或者因为他们风习变得更加流行。
  
史书上最早记载的“约为兄弟”,就是发生在中原之外的“西戎”和“南蛮”之间。《资治通鉴·周纪三·慎靓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
  
更为著名的事例,则出于《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此言不出自贵族项羽之口,而是平民刘邦之说,倒也符合情理,不管是否真有兄弟之约。因为不久以后,汉室就不得不屈尊纡贵,与匈奴俯首言和,真的要“约为兄弟”了。《史记·匈奴列传》:“孝文皇帝前六年,汉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
  
两汉的和亲政策,实际上正是楚汉“约为兄弟”的继续。虽然存在着政治家之间一时利益的结盟,但是主要用于对付外族,可以看作是“和亲”政策的延续。东汉素重血缘宗法,还没有社会性质的结拜。但在汉末三国的动乱时期,在北方已经出现了类似“约为兄弟”的情形。以刘备为例,在他未出山前,公孙瓒即“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传》),又《魏志·吕布传》裴松之引《英雄记》言:“(布)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

赵云在刘蜀集团的殊勋
  
赵云加入刘备集团以后,也不避艰险,屡立功勋,其中最著名的是当阳长阪坡一战,从曹军重重包围中独自护卫幼主之事。《三国志·蜀书》屡述于此,大书特书。如《后主传》:
  
“(建安)十三年败于长阪,(刘)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
  
又《甘后传》:
  
“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
  
又《赵云传》:
  
“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可知此事对于刘蜀政权具有重要意义。此后赵云还曾再次拯救刘禅于危难之际。《穆后传》言:
  
“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赵云传》则说: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这就是后世喧传的“截江救(阿)斗”。所以赵云逝时刘禅特为颁赐葬地,今在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并特为立庙祭祀。我在十年前曾拜谒此庙。
  
古人把“朋友之义”说得最为透彻的,当属《论语·泰伯篇第八》: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这差不多就是后人追慕“古之高谊”的尽头。赵云两次救出刘禅,无疑具有“托妻寄子”的垂范意义。可惜刘禅终究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谚语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后人对于诸葛亮、赵云倾力扶助,但大业未成的深深惋惜。
  
此外,赵云的私德也堪为典范。他为人谦和,处事慎密,故屡膺重任。桂阳太守赵范寡嫂颇有颜色,有人力劝赵云娶之,但赵云忧虑赵范之降有诈,坚拒不纳。后赵范果然叛变,赵云无纤介之嫌。又夏侯兰是赵云乡里人,少小相知,被俘后赵云主动向刘备推荐,以其“明于法律,以为军正”,却“不用自近”,《三国志·赵云传》称赞他“慎虑类如此”。
  
刘备规取蜀地以后,“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成为方面大员,独当一面。“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先主传》)但是他又直言敢谏,在刘备为失荆州,死关羽发冲天之怒,执意攻吴时,惟有赵云上书劝谏: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可谓深明大义,另一方面,赵云又以清廉著称。刘备下益州后,封赏功臣:
  
“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后来诸葛亮伐魏,马谡丢失了战略要地街亭,蜀军却能全师而还,也是因为赵云断后的缘故。他本“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都说明他识大体,顾全大局。所以刘关张相继去世以后,国力衰弱,而蜀国犹能在诸葛亮的统筹下支持多年,赵云功不可没。
  
至于《蜀书》列传中赵云排名在后降之马超、黄忠后面,显然是因为赵云谦让的缘故。但后世赵云已与关张同时列入国家祀典,如干隆时增设历代帝王庙陪祀时,赵云就进入了庙堂。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军阀控制的民国政府海陆军部“呈请崇祀忠烈,并祀武庙”时,关羽、岳飞成为主祀武圣,陪祀二十四位历代名将中,赵云位列西序首位,与东序首位之张飞遥相对应。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评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