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出處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0 - January 2010
摘要
關羽(160–220)是三國時代武將,及後由人而神,在宋時封王,明萬曆四十二年
(1614)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簡稱「關聖帝君」或「關帝」。
明清時,關羽事蹟經《三國演義》的傳揚,更為家喻戶曉,祠廟奉祀遍天下。在清
代,祭祀關羽列入國家祀典,成為與文聖對稱之武聖。
重點內容
清朝關帝的「管轄範圍」無限擴大,具有司命祿、祐科舉、辟惡除患、誅罰叛逆、救水旱、消災治病等多種法力。黃華節指出關公的神格化,發端於北宋末,大定於元明間,至清朝而登峰造極。清末黃馨陔題湖北省沙市龍堂寺關羽神龕,概括說明關帝得到歷代的晉封及三教共同尊崇: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關羽神號甚夥,道教尊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協天大帝關聖帝君」,儒教尊
為「文衡帝君」,佛教尊稱「伽藍關菩薩」,民間尊號為「關恩主」、「玄旻高上帝玉皇
赦罪大天尊」等。
清代各地普遍信仰關帝,原因除了朝廷崇祀、小說戲曲渲染,以及神跡傳說外,關帝降筆著成善書廣泛流通,也是主要因素。鄭喜夫硏究關帝善書,指出:「關聖帝君崇拜信望之普遍深入人心,與關聖帝君善書之大量著造、流通、奉持,存在著相當程度之正相關。…… 如此多扶鸞著造的關聖帝君善書,對於他之繼續普受民間崇拜信望亦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清代關帝信仰深入人心,降示的寶訓經文廣為傳布,教化遍行天下,自通都大邑至窮鄉僻壤皆有流傳,堪稱敷化宇內。5 關帝善書以《覺世經》、《明聖經》二書為主體,加上對經文的注釋書,還有靈驗記、靈簽、散篇的勸善文,蔚成一個系統。以乾隆時代人劉樵編的《武帝彙編》為例,四卷內容除了生平史傳、靈驗神蹟,《忠義經》、《覺世經》、降乩寶訓等構成主體部份。
結語
清代以來關帝善書的流通與關帝信仰的普及密切相關,關帝善書隨其崇祀而廣泛流通,再而傳播宣揚其信仰。關帝善書對近代慈善活動和教化深具作用,參與其中的,包括編撰、註解、出版、推廣、誦讀關帝善書的個人、廟宇、道壇、善堂、宗教團體,如本文提及的江西徐謙、泉州通淮關岳廟、潮陽郭氏、廣州崇正善堂、香港通善壇、香港德教團體及關德興等等,從關帝善書可帶出許多民間宗教與地方社會歷史的課題。
在清朝不同時代流行的關帝善書,緊扣著社會變遷(這與「三聖經」《感應篇》、《陰騭文》兩部相比更形明顯),關帝善書在芸芸善書中最能反映並說明清中葉以後「宗教運動」(「鸞堂運動」)與民間宗教的嬗變。綜合來說,清初《覺世經》及其注解本的出現,上承宋明以來「古典善書」傳統,及後編入《三聖經》而確立其善書經典的位置。
清中葉以後,《關帝桃園明聖經》是普遍流通的一種,特別是道光二十年胡萬安撰寫的《明聖經註解》,至今仍然流行。咸豐至同治年間,關聖與文昌、孚佑三位帝君,飛鸞顯化,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壇堂扶鸞著作多種善書,如《返性圖》、《救生船》,充滿「救劫論」的色彩。民國年間《中外普度皇經》、《洞冥寶記》等書提出「關帝當玉皇」之說,結果是關帝在民間神譜中的位置更形尊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