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以來,關公被視為是正直、平安的溫馨護佑,作為忠義的神聖宣誓,作為辟邪的浩然正氣,作為誠信的形象代言;長長久久、世世代代的被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民眾供奉祭拜。
東山關帝廟座落於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海,隔海直望台灣,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著名的「天下第一奇石」——銅山風動石就在這裡。
在東山,幾乎人人都信關帝,稱其為「關帝聖祖」,一個「祖」字說明了關帝在家族裡的地位。關帝廟是東山人心中的聖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很多東山人都會來拜關帝。
東山關帝武廟同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並稱全國四大關廟。眾所周知,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分別是關帝出生地、埋葬身子、埋葬首級的聖地,理所當然成了全國三大關帝廟。而福建東山關帝武廟為何能與它們並列相提呢?其實,東山關帝武廟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與臺灣的神緣關係非常密切,臺灣的中原關帝文化是從東山這個碼頭傳播過去的。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87姓將士開拓閩南,其中64姓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現存的東山關帝武廟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所建,剛開始只是一座單開間的簡陋小廟,稱關王祠。正德七年(1512)重建成為一座武聖殿。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對銅山實行「遷界」,關帝武廟被焚毀;15年後「復界」,關帝武廟就在原址按原樣興築,翌年告竣。此後歷朝皆有重修;至今又經幾番劫難而重興,更是巍峨壯觀,金碧輝煌。
東山關帝武廟總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達20餘畝。關帝武廟廟門為華表樓亭式建築,為清道光年間臺灣嘉義人、太子太保王得祿所捐修,故俗稱「太子亭」。「太子亭」,築在高台之上,由六根圓形石柱並二根石樑承托數百香木斗拱構就。每拱一斗九升,疊彩壘金而上。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五百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
在東山關帝武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主殿之上,牌匾下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聖君就會抬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
兩邊柱上掛有明武英殿大學士、太師太保、吏部兼兵部尚書黃道周親筆寫的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戚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而在臺灣諸多的關帝廟中,都懸掛有此楹聯,這一副對聯表明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由此也可證明東山關帝武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許多台灣的關帝廟紛紛前來認祖。自1991年起,兩岸持續最久的宗教文化活動是「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化節」。1995年1月6日,東山關帝廟赴台繞境,為大陸神像訪台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交通偏僻的東山島最早是和台灣漁民進行小額貿易,後來就全靠銅陵關帝廟才有今日的繁榮。如今,東山關帝廟大殿內祀案上置放的一隻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依然香火不斷;1988年,臺灣高雄文衡殿贈送的「追源謁祖」匾額也高掛大殿之上。
廟前的明清時代雕刻石獅.昂首威猛,神氣各殊。關帝武廟的大殿有三個門,中門兩側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著蟠龍鎦金木棒,稱為「龍檔」或「皇檔」。顧名思義,龍檔就是將人們擋在外面不能從中間門進關帝武廟,只有皇帝來了才能從中門進,這也是表示對關帝的敬意。
主殿的石柱上懸掛著一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俘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金碧輝煌的金石雕刻,均出於歷代名家之手。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宏亮。
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俗稱「大關帝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東山關帝廟由此成為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
臺灣本島的關帝信仰,南部以高雄文衡殿為主廟、中部以臺中聖壽宮為領銜、北部以宜蘭礁溪協天廟為首要,全島以臺南祀典武廟為中心,它們都是從東山關帝武廟分靈過去的。此外,澎湖紅毛城關帝廟、臺南關帝廟、嘉義關帝廟等「老字號」的臺灣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武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台所建。臺灣島上這些「老字號」的關帝宮廟,現已繁衍了數百上千的「子孫廟」,並在臺灣擁有上千萬的信眾。
臺灣幾百座關帝廟廣大的關帝信徒,都一致認為東山是臺灣關帝文化的發祥地,臺灣本身就是一個「關公島」,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口碑所載,臺灣的關帝信仰始於明代中葉,因為有福建東山島漁民、船民經常留居臺、澎,而把關帝保護神帶到了臺灣。關帝香火連同廟宇建築形式、廟會體例、祭祀儀式等等,一併移植到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