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 對警大學生品德教育之借鑒意義

作者  鄒濬智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出處

現代警察應有之素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27,2011。


摘要

    三國時代各地軍事勢力蜂起,各種社會和政治的矛盾,提供文學創作者很好的取材來源。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以劉備政治集團為敘事主體,兼雜講論漢末黃巾之亂到三國一統的歷史故事,成就中華文學小說史上不凡的一頁。羅書「三國演義」所創造的神化人物「關羽」,因其「義絕」形象,歷來為後人所讚譽,其行止品誼,多有與本校教育核心價值「國家」、「正義」、「榮譽」暗合之處。今試系統歸納之,以做為本校學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參考。


內容重點

     關羽形象把儒家正統文化的道德理想「忠」和民間市井的審美理想「義」與萬夫不當之「勇」集於一身,而「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又非簡單忠、義、勇三字所能概括的。做為一個立體的、後來甚至被神化的小說人物,關羽所呈現的品德多面性,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警大學生來學習:人文素養--勤讀「春秋」、人道思維--體恤弱勢、忠於國家--降漢不降曹、重視名譽--維護兄嫂、實踐正義--義薄雲天等五項。

結語--關羽的「清」、「勤」、「慎」

 一般人對關羽的印象只停留在「忠義」,但關羽如何忠義,卻鮮少人能夠詳言。透過本文的討論可知,關羽的形象並非只有忠義:關羽雖為武將,卻重讀書,由此可見他的人文素養;重視民漠,能殺將則不傷兵,足見他的人道關懷;愛惜羽毛,維護名節,不輕易投降,這是他重視榮譽的表現;擁護劉漢政統,反對曹操,降漢不降曹,這是他忠於國家的氣節。

    關羽面對曹操名利的收買,並不貪留;關羽一生重視名節甚於一切,不可不謂之「清」。關羽平時勤練武功,勤讀兵書;遇戰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不可不謂之「勤」。關羽於私,謹守叔嫂之防;於公,用兵尚勇之外亦多謀略,不可不謂之「慎」。

   關羽之形象也正與謝校長秀能於今(2011)年3 月11 日演講中所強調──本校學生需深化力行「清」、「勤」、「慎」精神──的主張不謀而合。中央警察大學之建校,秉持奉獻國家、造福社會、服務民眾信念,遵循倫理、民主、科學之精神,以誠為校訓,以力行為校風,培養術德兼修、文武合一之優秀人才,蔚為國用。

    小說中關羽的行為種種,都與本校學生品德教育之理念及目標相符,「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極適合成為學生提升品德修為的良好學習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書籍介紹--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

作者: (日)渡邊義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9/01 作者介紹 渡邊義浩,1962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築波大學研究生院歷史、人類學研究科,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古代史。任日本三國志學會事務局長,致力於東漢國家與儒教的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