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
出處
南華大學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016年。
摘要
太上感應篇曾提示「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可見只要善行圓滿,善心堅固,未有不能超凡入聖者。「赤面秉赤心,其赤兔追風馬,馳驅時毋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刀,隱微處無愧青天。」這是關聖帝君的訓勉,其與佛家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不謀而合的,都是希望我們為人處事一定要時時修心、洗心、問心。
眾所周知:心若不正,縱然誦經萬遍也無功德;心若誠正,一念既起已是功德無量。筆者秉持「休道天高無耳目,暗室欺心有遊神,敬神如在須誠敬,不可狂言褻聖明。」的衷心來研究關聖帝君的傳世經典,期盼所有鴻儒俊彥在閱讀本論文後,一起以恭敬心、慈悲心、懺悔心、歡喜心來積極行善行孝,讓我們的社會更善良、更和諧,而且明天一定
會更好。
重要內容與論述
關聖帝君神聖信仰興起的原因包含帝王的推崇、儒道佛的拉攏(細分:儒教神明版、道教神明版、佛教神明版)、民間文人的塑造(概分:關聖帝君的英雄蓋世、威震華夏;關聖帝君的忠貞不二、義薄雲天)、神道設教(扶鸞造讖)。
關聖帝君神格化的過程包含荊州、襄陽百姓對關聖帝君神格化、帝王對關聖帝君神格化、民間信仰語文學對關聖帝君的神格化(概分:儒佛道對關聖帝君神格化、民間雜劇小說對關聖帝君神格化)、論關聖帝君八德全修。
「神聖」的體驗與表述包含「 神聖 」的體驗與表述;神聖空間香、火、爐、筊的個別象徵;臺北市行天宮神聖空間的個別象徵(概分:臺灣關聖帝君神聖信仰的緣由、行天宮創建背景、行天宮宗教特色,此一特色再細部研究,例如靜態神聖空間、建築之美、奉祀神祇;動態神聖空間;理想神聖空間);大陸武廟溯源(概分: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山西長平家廟、河南省關林廟、湖北省當陽縣關陵廟、福建東山關帝廟。
結語
《台灣省通志》中記載,台灣本島奉祀關聖帝君,開始於延平郡王鄭成功,尤其對他的忠義千秋多所褒揚,這與鄭氏當時為反清復明救國救民的心懷,別具鼓勵和啟發之意。而其中有一段更明白地說:「國人祀關公為武廟,以與文廟并稱,濫殤自唐代,歷宋、元、明、清而不衰:…台民對關公之信仰,寬以關公忠義之氣,蘊之于人心,擴而充之,以啟發其民族意識,而激動其忠愛國家之精神,蓋有足多者。」
由此可知台灣自從鄭成功時代起,便開始有人奉祀「關聖帝君」。現今在台南的關聖帝君廟,就是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建造的。在《台灣府志》載有:「『關公廟』在鎮北坊,鄭氏時建,明寧靖王題額曰古今一人。」從此台灣各地便相繼有了關聖帝君的廟宇。由于台灣為海外蠻荒之地,當時官民皆要藉關聖帝君的威武以鎮蠻域。明清以來,台灣為「關聖帝君」陸續興建的廟宇,至今約有約有七百多所,民間對於「關聖帝君」的信仰由此可見一斑。關聖帝君在民間信仰中信徒極多,主要是關聖帝君能護佑萬民壽考維祺。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聖帝君、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英雄歿後成為神,受到人們的敬拜,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但是,古今多少英雄,能像關聖帝君一樣流傳民間,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者,並不多見。這是因為關聖帝君在千萬華人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尊。
關聖帝君扶漢興劉,忠臣不事二主,避退麥城(今湖北當陽縣)時,腹背受敵,終為東吳呂蒙的伏兵所襲。孫權屢屢勸降,關聖帝君與關聖太子平堅持「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的決心,視死如歸,遂在臨沮(今湖北遠安縣)昇天,享祀香火至今一千八百五十七年。關聖帝君一生坦蕩磊落,進退有據,而貼心細膩地兼顧到了人情事理。在此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中,其為所當為的浩然大義,正是我輩不論是否研究關聖帝君神聖信仰者,所當理應共同積極效法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